花果山原型考略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西游故事的主要背景花果山之原型一直受到学人的关心(胡适∶《西游记考证》1924年,北平)。20世纪70 年代末,关于花果山原型的专论性文字陆续发表(《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及其《补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8.3;《群众论丛》1979.1、张传藻、颜景常∶《唐玄奘和孙悟空籍贯问题看淮海民间传说对西游记的影响》、《淮阴师专学报、1980)。
小说对花果山的地望有十分明确的界定∶
"东方海外……海中有一名山,唤为花果山"。
从《山海经》、《水经注》指述的"郁山"、"郁洲山"到《太平寰宇记》、《明史》、《江南通志》等史籍所称的 “苍梧山”、“云台山”,近2千年间所有涉及云台山地理位置的文献皆明确地指其"在海中"。苏东坡不仅是这座山在海中目击者,其诗句也指证了植被非同一般的花果仙
山: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寰。”(《次韵陈海州书怀》见《苏文忠公诗合注·编年诗·熙宁七年》)。
与吴承恩同处明代隆庆年间的海州知州杨本骏笔下的云台山是∶
"山如驾海海围山,山海奇观在此间,乘兴时来一登眺,恍疑身世出尘寰。"
就自然景境和区位特征而言,没有一座山能比云台山更像《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就《西游记》作者的乡土情结和《西游》人物与云台山的关联而论,尤其如是。
吴承恩在为其父写的《先府宾墓志铭》中,明指自己的祖籍是涟水∶"先世涟水人。"明代以前,涟水曾几度归属海州 (《方舆汇编·职方典·淮安府》、《金史·地理志》),吴承恩号为"淮海浪士"、"淮海竖儒",也是因之于此种地望的故乡情结。淮安金石家吴玉搢在他的《金石存》里陈述,他辑存云台山郁林观石刻是因为得到"宗人"、云台山吴丽南(恒明)的提示和帮助;另一位自号"郁洲山人"的云台山吴氏族人在他的著述《云台山志》扉页上的署名却是"淮阴吴恒宣";淮安人吴进在《游云台山北记》中称云台山吴氏家族园林的主人吴用晦为"家兄";云台山吴氏族谱中的"世、金、承、凤、让"的班辈也使人想到承恩的父亲叫吴锐、儿子叫吴凤毛……淮安、云台山吴氏之间的宗族关联是清楚的。
充斥于《西游记》通篇的宋、元间的道家术语,尤其是邱处地及其弟子论著中的用语,提示了邱氏与吴氏同名著述之间的某此"接近"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启示意义 ,不能排除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1993 年)。
由云台山的吴氏园林东行里许,即达长春庵旧址,现今尚遗有"天下第七十一福地"以及"邱真人"、"里人吴莹重修立"的石刻。明顾乾《云台山志》载述了这处"长春庵"∶
"在隔村西南坳,相传邱长春栖真于此。"
长春庵的施主云台山吴氏,当是两本同名著述之间的一种牵连。淮安吴氏与海州云台山吴氏之间的宗族关联在史籍志乘中的反映也屡见不鲜∶ 奉吴承恩为先祖的淮安人吴进至少三赴云台,首次作《游云台山北记》,赞颂了他的"家兄"吴用晦"世代居守"之即林园的清幽和俊美;第二次在这里发现吴承恩的遗稿"仓卒未及录";三十年后,吴进又上云台山,在长春庵东一里的金庄金玉书"老友家",借录了吴承恩诗文集中的"数篇",存为淮安"文献",而吴承恩的这些遗作"在他的家乡也很少发现"(刘修业∶《吴承恩诗文集校注》)。
云台山清茂的山林和肥美的农田养育着吴氏家族,凭着殷实的农耕财富和自身的文化素养,精心地装点着即林园——"花木嘉繁"的碧藏楼、锁筠居、自娱阁、陋不轩;诗人兴会的示志山房和锦绣万花谷,皆具很高的造园水平,既合中国传统的园林营造法式,又兼具南北两地的园艺特色。尤其是能师法造化,巧借实景,引来云台山真山真水,仰接"老树数万株"的诸韩山苍狼坡,"花竹交映,望之蔚然蓊郁"(《云台山志》),即林而园,巧借天工,名符其实,堪称中国园艺史上的佳构精作,《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赞其为"东海第一胜境"。
作为云台山的书香门第,吴家不仅"世守"着即林园,并作为施主修立了长春庵,甚至一度将即林园改称吴庵,今天的吴氏后人和邻里都知道吴庵,部分读书人才晓得吴庵就是古时候的即林园,云台山吴氏与道庵的宗法关联以及文脉维系,可林见一斑。这些文化蕴藏对《西游记》成书的影响不容忽视。
缘于上述的关联,关承恩的行迹和交游也与云台山所在地有着不解之缘。倡修《隆庆海州志》并为之作序,且又撰写《海州孔望山铭》的淮安知府陈文烛是吴承恩的挚友,涟水吴承恩、沐阳(海州属县)吴万山是陈知府家的座上客,同被称为淮安的"二吴高士"。陈文烛还曾从吴承恩手中得到过唐海州刺史李邕书写的《娑罗树碑》拓片(见罗振玉∶《准阴金石仅存录》),陈文烛、吴承恩对海州史迹的关注不是一般的。
校正《隆庆海州志》的赣榆人裴天佑也是吴承恩的朋友。嘉靖四十四年(1565),吴承恩正酝酿《西游记》的创作,他在《赠裴鹤洲晋列卿兼逢初度歌》(见《射阳先生存稿》)里指认裴天佑家乡的云台山是海上仙山∶"主人本是瀛洲客"。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考证∶"今之东海(笔者注∶县治在云台山),乃汉之赣榆。"吴承恩对云台山的地理位置和相关文献的熟悉程度可见一斑。
海州不仅有吴氏族人,也有吴承恩的亲戚。隆庆五年(1571),吴承恩在为表侄媳写的《寿胡内子张孺人六秩序》里写道∶"自孺子之归西畹也,我师南津翁,方在九列。"南津,就是胡琏,他既是吴承恩的老师,也是吴承恩的舅舅,因之,吴承恩在另一篇文字《寿胡母牛老夫人七秩障词》中就称胡琏为"我舅南津翁",《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胡琏传》的传主正是"南津胡公琏"。
我们还可以在《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的选举表里找吴承恩的表侄、胡琏的孙子胡应嘉、胡应征的名字,与那位最先在游记里记载花果山水帘洞的海州人张朝的名字排在一起。胡家是淮海地区的名门,有“长淮名门第一"之誉,《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不厌其烦地为胡琏及其子、孙、重孙(胡一炳)四代人立传。
云台山间的风物在《西游记》中的投影更是深刻而清晰的。
水帘洞是西游故事最主要的背景,犹如《红楼梦》之怡红院,《水浒传》之聚义厅。董作宾在《读〈西游记〉考证》(见胡适,意回小说考证·附录》)中说∶"因为看《准安府志》的时候,偶然见《艺文》里有《朱世臣题云台山水帘洞》的标题,想到水帘洞是美猴王的发祥地,也算这部《西游记》的出发点……《姚陶登云台山记》∶'由殿东石径上里许,为水帘洞……云为三元兄弟修真处,"。在胡适先生附录董作宾先生的这段文字之后 50多年里,人们看到的关于云台山水帘洞的记载皆为吴承恩身后百年的晚期文献,证力太薄,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
前文提到的与吴承恩同处明代中叶并有故旧关联、"博学力行"(《嘉庆海州志·张朝瑞传》)的张朝瑞在他的《云台山三元庙碑记》中写到∶
"余尝从鸡三喔上登,曦轮晃烁,荡漾淘沫……至若,塔之为金牛……洞之为二仙、为水帘、为华严、为朝阳……"
张朝瑞数说云台山名胜中有四个洞,水帘洞赫然在目。既是名胜,必有播名的历程,不是张朝瑞时代才有,也绝非由张朝瑞命名。所以,云台山水帘洞早于《西游记》的成书,是故事中背景的原型,立论的时空纠结完全可以排除。
由水帘洞的命名想到花果山的命名。最先能列出云台山 149 座山头名字的地方文献只有 1934 年的《连云一瞥》,该书指称花果山在青峰顶之西南面,排列在第 144 位。
早期的方志、山志皆没有罗列出全部的山名,不能说明花果山名迟至民国年间才有。
因为,一个地名、山名,大都是沿用很久才被约定俗成。载人文献的,更要是被约定且经口碑流传的名称。如《荀子·正名》所云∶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之不宜。”
《连云一瞥》的作者许绍遽是灌云县(时云台山属灌云县)修志局的采访专员兼编辑,他在多年"奔走搜罗"、征引旧籍的基础上,依照"国民政府 1927年颁布的《修志史例概要》第十八条之规定"(《连云一瞥'邱序》)对地文物"调查明确,据实编人,以供科学之研究"。灌云县修志局襄理邱梦麟还认为∶《连云一瞥》是一本在篇目体例、资料取舍方面"合于编志标准"的地方文献。出版以前,该书还经过灌云县修志局长吴修五及灌云县志主编杨镜湖的修订。文人可能生造词头,《嘉庆海州志》的主要编纂者许乔林、许桂林的裔侄孙、"饫闻家学"的许绍蘧不会生造山名。
《西游记》选择海州云台山作为花果山原型的又一佐证,是作者在书中大量地汲取云台山间的文献、文物资料以及史迹口碑和乡老传说。
比如,据《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历史上的唐僧是缑氏(今河南缑氏镇)人,《旧唐书·方伎传》所记亦同,《西游记》成书之前转述在《朴通事谚解》里的西游故事中,也指唐僧为"洛州人",而百回本《西游记》却多次述及唐僧的籍贯是海州。如第十一回《还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肖瑀正空门》里就赫然写着∶"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他外公是当朝一路总管殷开山。他父亲陈光蕊,中状元。"这一个很大的改篡,改篡的依据显然是源于云台山的口碑和文献。
云台山中关于陈状元光蕊的资料很多,主要的有明泰兴王《东海云台山三元庙碑记》、明张朝瑞《东海云台三元庙碑记》以及现今尚保存在云台山上的清姚陶《登云台山记》和《云台山三元庙田地碑记》等。
张朝瑞是这样转述的∶
三元大帝为东海人,父字光蕊,一字子春,唐贞观己巳及第,玄相殷开山妻以女生三子,官天、地、水,因尊为三元三官三品。"
这里的东海,为唐代海州的属县,治所在云台山。地望物、人名、功名、称谓与《西游记》中所写无一相悖!
三元即云台山三元宫中的天、地、水三官。三元的父亲陈光芯到《西游记》里成了唐僧的父亲。如此,三元当为唐僧的兄弟。
《西游记》第 24 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正是依照这一口碑把地官大仙暗喻为"五百年前"一家的—唐僧本家∶
镇元仙得元始天尊的简帖,要去"上清天""听讲",留下"清风、明月"用人参果招待"故人"。徒弟说∶"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识?"大仙道∶"那和尚乃金蝉子转身……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唐僧来到大仙庵,看到观中不供三清,问清风说∶"为什么只供天地二字?"这里,吴承恩是在清楚地指证天、地、水三官寺宇。
三元、三官,在东汉的太平道教义中,已经出现。道教经典《太平青领书》最早在古海州地域的曲阳发现,"三官手书"也同时在这里流行。唐代以后,关于三元"世家东海""得道云台"之传说的诞生,也是缘于这些紧密相关的地域背景。海属地区最早的或较早的庙宇,可知的多是道观。如汉代的"东海庙"、隋朝的"郁林观"以及现今尚存的东磊延福观……花果山三元官的前身也是如此。
1982年,三元宫大殿重建时,我就工人从废墟里找出的几块石碑进行整理,报告刊于江苏《文博通讯》总51期。其中一块嘉靖二十一年的石碑,刻文是一位叫"林下越朐"的人所写。作者游览了花果山的"大仙庵",并考究史绩,指出山上"早有"的"庙址”以及"有仙居道成"。大仙庵创自北宋皇佑四年(1052)(《云台山志.寺观》,此为关于花果山庙宇遗迹的最早的实证。庵址在今三元宫大殿东侧,紧挨着"清风"古刹以及"明月"庵。
大仙庵为《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至二十六回《镇尤仙赶捉取经僧》中铺陈唐僧与镇元仙的人参果纠纷提供了故事依托。镇元仙,道号"镇元子",是"地神之祖",即三元中的地官,大仙庵就是他的府第。他的两个徒弟,一为清风、一为明月,与三元官建筑里的"清风古刹"和"明月庵"尤其是与云台山开山祖师的法号"清风"有着天衣无缝的吻合。镇元子师徒三人与唐僧师徒四人从相见、相争、相斗到相合的过程,正是三元宫中道与佛并揉、更迭之经历的演绎和浓缩。
依据世德堂本《西游记》的陈元之序,人们大多怀疑《西游记》与王府有关,但至今找不到任何有用的证据,而花果山间的许多资料为我们揭开这个 400年的历史悬案带来希望。比如∶
云台山大仙庵的主持、号称开山祖师的清风自称鲁王孙;
明泰兴王写有《云台山的三元庙碑记》,就他对云台山史迹的了解,不是一般的游客;
早于吴承恩《西游记》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其作者与皇室同姓,他的著述里居然明明白白地写到陈光蕊走进海州城里的十字街;
传世名著《西游记》的缔造者吴承恩在明荆王府做过纪善...
除了玄奘、陈光蕊、殷开山、殷小姐、大仙、清风、明月等人物的原型取材于云台山,《西游记》主人公孙猴子也与云台山紧密相关。《古岳读经》中的"淮涡水神"无支祁"是孙悟空的原型,受到学术界较为广泛的认同。作者的祖籍涟水云梯关正是"淮渎入海口","俾淮水永安流注于海"的无支祁应当被锁在入海口的大山"足下",此山,《古岳读经》指为"淮阴之龟山",除了云台山,淮阴地区(明代海州属淮安)绝无一座地处入海口的大山。清康熙三十年(1691)玄烨为云台山三元宫书写的"遥镇洪流"四字匾额,用意昭然。
云台山确也被地理旧籍认作淮水入海口。《水经注·淮水》说:
"淮水…北为游水,历朐县(海州)与沭合,又迳朐山(海州锦屏山)西,山侧有朐县故城……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徙此,云山上犹有南方草木。"
此处说的"郁山"、"郁洲山"就是"旧闻草木皆仙药"的苍梧山,后称云台山。
郁山,古称羽山。它的土壤肥沃和"草木"之奇异早在中国第一部自然地理书《尚书·禹贡》里明白地出现∶
"厥土赤填坟,草木渐苞。
可见,云台山自古就是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依据这些地理典籍的地望分析,百回本《西游记》之前的西游故事将孙悟空压在花果山的石缝,吴承恩却将花果山写作猴子的老家,并把孙悟空的金箍棒与定试淮水深浅的神针以及东
海龙宫相联系。
吴承恩称花果山是"东海之处耸崇巅",东海的地望指哪里?《西游记》成书的明代淮安人高登龙写有《云台山图序》,他记道∶"余郡隶有海州,滨于海之东,因曰东海,至云台山则巍然万仞立焉,即古郁洲苍梧山也。"吴承恩不会不注意同时代、又是同乡人写的地方资料,何况,他一直在热心地关注着海州的文献和史料。
吴承恩为什么要选择淮水神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原型?
吴承恩的一生中,从嘉靖三十一年(1522)至他去世的万历十年(1582)这 60年里,淮水连年成灾,载入《明史·五行志》及地方志的水灾达 29次。隆庆五年秋,"洪水旬月不退",他的挚友淮安知府陈文烛"祷于神"。那首著名的《瑞龙歌》就是吴承恩为淮水决堤而写。
《西游记》的作省十分痛恨龙王,如渲染魏征的"梦斩蛟龙"和孙猴子的大闹龙宫等,其实缘于作者的水患情结。吴承恩在描写石猴诞生时寻到了云台山上的娲遗石。女娲是早于大禹的治水英雄,名为补天实为治水,一块补天治水遗下的"仙石"与镇淮水平安入海的石猴溶铸一起,充分打表了吴承恩祈求永避水害的愿望。云台山天生奇巧的娲遗石,那栩栩如生的老母猴、小猴头以及石卵壳,为《西游记》的描述提供了绝佳的模托和粉本,连所谓"仙石"的实量尺寸皆与《西游记》书中的描写相吻合——"其石三丈六尺五寸高,两丈四尺围圆"—如果吴承恩未见过云台山娲遗石,就不可能有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中关于石猴出世的直观、形象、如临其境的描述。
娲遗石被认为是孙悟空的化身,其间即石猴诞生地。此外,云台山尚有花果山看门石猴、猪八戒巨型头像、沙僧全身立像、唐僧高浮雕像……几乎所有《西游》故事中的人物肖像皆可以在云台山中寻到。而且,皆为天工凿成,全无人工痕迹。
至于云台山间的山名、地名、庙名在西游故事中的相关投影,就举不胜举了。
花果山原型考证的最大难题是∶遍览吴承恩的诗文,未见有他亲历云台山的确切记录,更找不到他在云山某一角落留有"到此一游"之类的题刻。因而,这种证就必须有充分、准确、证力强实的论据,大体量地有经过辨析的资料。尤其是要剔除伪疑、谬误,切实地重视各种反证的论点和材料……凡此,皆不是本文可以全部完成的,因为,这篇文字只是极其简略的概述。
李洪甫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