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望山和花果山
六月间去连云港,有半天的工作空隙可用于游览当天名胜。我们有幸得到当地一位考古专家李洪甫教授积极充当导游。他对连云港的名胜如数家珍,写有大量科学著作,我们决定选择连云港孔望山一游。
连云港孔望山之得名,是因"孔子之郯子时,因登此山.遂以名之"。有关孔子登山的传说与故事是很有意义的,但孔望山的景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摩崖造像。这种源自印度的艺术,如果我这次不到孔望山,不读李教授的著作,我会同许多人一样以为它传来我国是在公元三世纪以后,以为开凿于这个时期的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是最早的,并以为千佛洞在消逝的岁月中湮灭之后,公元三六六年开始建造的敦煌莫高窟,是此种艺术在中国的母窟。这次才明白孔望山的摩崖造像开凿的时间在东汉,要比莫高窟早二百多年。这是李教授等认真地进行科学研究,直到八十年代才作出的这一判断。从中引申出一个问题,何以地处太平洋西岸的连云港会比新疆、甘肃等西部地区更早传入印度文化,合理的解释便是古代还有一条以连云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我对孔望山摩崖石刻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兴趣,主要就是由于这是 中国吸取海洋文化的一个有力的佐证。
孔望山磨能造像,在制作水平上的确比莫高窟更为原始。摩崖造像的特点是凿成图像的山石不脱离母体。这次游览中我看得很清楚,孔望山刻石的深度比莫高窟要浅得多,所造之像也就不那么突出。
连云港孔望山石刻的图像是很多的。但是由于它镌刻时就比较浅,如上在近二千年的岁月中的风雨侵蚀,一时很难看清楚。经过李教授的指点,仔细辩认,才看出所刻的那些佛教故事和汉代的官制与社会风尚,这此都引起了我的注意。但是孔望山摩崖石刻中我最感兴趣的却是那座石象。它是利用一块椭圆形的巨石雕成的,比真象体积还要大得多。浑圆的臂、粗壮的腿、宽阔的、硕长的鼻、弯曲的尾、两只蒲扇似的大耳朵,对称的两颗大象牙,它既强壮又温和,整个造型栩栩如生,艺术创作达到很精美的程度。我不得不思考雕刻家如果不见真物就不可能刻出这样的象,而在连云港何以能见到我国罕见的大象,不知这象是否也来自海上。我也注意到大象前胸左侧,镌刻着一个戴着脚铐的手持驯象工具(象钩)的奴隶。李教授的文中写汉代东海地区杂戏盛行,驯象用于杂戏历史很长。
连云港孔望山之行,使我得益匪浅,但是未能去花果山则是一大遗憾。这次到连云港我弄清楚连云港的花果山的确是吴承恩《西游记》中所写孙悟空家乡花果山的原型。吴承恩是淮安连云港这一带的人,对花果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非常熟悉。而志书上记载的花果山的景物多处与吴承恩《西游记》所描写的有相似之处,比如水帘洞就早已有之。吴承恩笔下的花果山是在"东胜神洲"。孙猴子决心离开花果山去求仙术时,吴承恩所描写的孙猴子到了"南瞻部洲地界"所见的景象也正是连云港一带的景色,刻于《西游记》成书前的云台山宋海清寺的碑偈上就有“南瞻部洲"四字。因此关承恩挑选云台山之峰花果山(它是江苏最高的山峰)作为孙悟空的"家乡"是很自然的。而且云台山又名郁州山,我本姓郁,对它也有一种特殊的注意。这次没能去,以后有机会一定再一游。
连云港不只是吴承恩的家乡,也是《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的家乡。为什么这样两部富有想象力的小说都是连云港人写出来的呢? 我想也许与这个地方面向大平洋,思想开阔活跃这一点有关吧?
文章来源于网络 作者: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