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花果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国这句古老的民谚用于连云港花果山再准确不过了。
现在,到过花果山的文人墨客已不计其数,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花果山游记",一个共同的说法是隆庆年间那位从淮安来的没落文人吴承恩写下的名垂青史的《西激记》捧红了花果山,花果山因《西游记》而得名,因《西游记》而闻名,因《西游记》而妖媚动人。于是,在摩肩接踵,风尘仆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中,大部分人与其说是游览花果山,还不如说来找寻《西游记》里所描绘的各种胜景奇观的。在"水帘洞"、"八戒石"、"七十二洞"、"娲遗石"、"点将台"等《西游记》里详尽描述过的景物面前,总是聚集着许许多多的游客,他们指指点点,品头论足,流连忘返。那情形,那认真劲真像学龄前儿童"看图说话""。
我去过连云港花果山两次,我也曾在花果山寻找过《西游记》中的景物,然而,对于"吴承恩的《西游记》捧红了花果山,花果山因一部《西游记》而妖媚动人"的说法却不敢苟同。
史实上,连云港花果山连同她所在的云台山早在《西游记》诞生之前就已经大名鼎鼎了。
满山重峦叠嶂的云台山,共有一百多座山头,这一百多座山头组成了云台山五条山脉,绵亘 169 平方公里,花果山是其中的一座。云台山脉满山胜景仙境,矗立其中的花果山更是处处显现奇观,处处隐藏迷踪,有诗云∶风门回前听松涛,云染苍山雾绕楼,青峰顶上看日出,万里海疆一望收。花果山满山怪石姿态各异,金镶玉竹挺美俊秀,四季长青的赤松林蔚为壮观。古人对这座自然奇观早已注意,2000 多年前的《山海经》,1400多年前的《水经注》都运用大量诗篇讴歌这云烟缭绕、苍郁幽邃的海上神山。宋朝诗人苏东坡也曾慕名而至,并赋诗"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武弃妻孥守市寰"。不仅如此,《西游记》描述过的花果山上的许多景观也早为世人叹服,在《西游记》描述过的无数景观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据说通住东海龙王宫的暗道猴王洞府"水帘洞"。现在,全国各地有几十个"水帘洞",其实这些"水帘洞"都是《西游记》流行后取的名字,而花果山的"水帘洞"是在《西游记》之前就有的。明代海州人张朝瑞,在为三元宫写的一块碑记里,记载着当年"水帘洞"是香客必经之处.洞前石壁上"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是知州王同题写的,时在明朝嘉靖二十三年,那时《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还在哪里呢?
有一位学者说∶"如果你把花果山当作黄山去欣赏,那你一定失望,把花果山当华山去品味,那你一定遗憾。"花果山虽然千奇百怪,但是比不了名山奇、秀、险、峻,许多名山都有一段民间久远的传说,但是尚无任何一座名山的传说能有花果山这般具体,这般神奇,这般激荡人心。正是这样一座让人激荡人心的奇山,将当年在三百里外的淮安没落文人吴承恩深深吸引,以至于他日后抛妻别子,风餐露宿,百里迢迢走进花果山。
据考证,吴承恩动手写作《西游记》时已是 71 岁的古稀老人,在此之前,他作过诗,写过不少文章,但是能让人记住的并不多。吴承恩想写《西游记》时,并未去过云台山,更不知花果山何在。当时海州云台山距吴承恩老家淮安三百里路程,且坐落在波浪滔滔的大海里。如此说来,吴承恩当年是慕名神游云台山的,正是这次神游,他喜欢上了花果山,正是他的喜欢,那些虬曲古奇的胜景仙境触动了他的灵感,使他的想象力如脱缰野马狂奔,一发不可收。试想吴承恩当年虽有《西游记》的构想,但若不是到了云台山,不与花果山结缘,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游记》又该是什么样的呢?
如此说来,如果说吴承恩《西游记》捧红了花果山,首先应业说是花果山孕育了《西游记》,事实上,映照着时代沧桑,展现着大自然魅力的云台山不仅孕育了《西游记》,而且还孕育了中国另一部古代名著《镜花缘》,当年穷困潦倒的李汝珍正是寄居花果山才创作出了《镜花缘》。从这点上也可以说明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可以写一座山,可以将这座山举世闻名,但是,这座山却可以同时而且长久地孕育无数作家,无数举世闻名的名著。
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吴承恩(包括李汝珍)对于云台山尤其对于花果山的贡献,应当说连云港花果山能有今天这样的知名度,吴承恩(包括李汝珍)功不可没。只是我更认为花果山如同一座金矿,而且吴承恩、李汝珍等都是坚定而又执著的采矿者。就好比我们今日作家需要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一样,生活本身也是一座花果山,一座藏满金矿的花果山,但是,若我们不去发现,不去开采,就不可能创作出诸如《西游记》这样的流芳千古的不朽之作。
文章来源于网络 作者:张茂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