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正殿的"三官"
“三元”在中华语典里,解说纷纭,歧见繁杂。但是,要追究它的宗教属性,却只能在中国土生土长、传统的道家经义中,寻出准确而明晰地诠释。至于作为"三官"的别称,三元之所指, 则只能认作被称为管理"天、地、水"三元的主官,不管如何"多情”的"高僧",无论怎样精明的"才子",都不能把道家的"三元"翻作释家的佛尊。
一位游客走进门楣上悬着"敕赐护国三元宫"的连云港花果山海宁禅寺瞥见低矮的西厢房里端坐着三元的塑像,一位身着僧衣的和尚正坐在"天官"的身旁接受香客们的奉献。有人举起相机要拍一张照片,声色峻厉的和尚师傅大喝一声∶"佛像庄严!不准拍照!"
三官,什么时候成了佛?
三元宫的主人指着连云港花果山三元宫的门联说∶"'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陈玄奘能成佛,猴子也能成佛,三元为什么就不能?"
哦!说的是《西游记》里就有三元佛。
不对!遍检《西游记》一百回,没有三元成佛的出典。正相反,镇元仙、中元地官的岸然道貌在《西游记》人物中十分抢眼,第二十四回里还说,他的府第二门上有一副对联写得明白∶
"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
地官的徒弟清风、明月在议论到访的取经队伍时甚至郑重声明∶
"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治做甚相识?"
岂止是做了相识!如今是天、地、水三官与释迦、弥勒、文殊、普贤甚至韦驮、天尊同院共处,朝夕相见。据说,他们早已被"吸收"加入佛家的行列。
佛门子弟早已把三官当作自家人了!
三官,怎么了?
中国本土的道教,源于"始祖"黄帝,经历"道祖"老子,至少在"教祖"张道陵时,三官手书已广泛流布,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就是借助三官手书为人治病而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道家服饰也由此而成定式。三官的道教标识十分鲜明!
本来用不着后人考来证去的三元、三官,到了明代文人的笔下,却凝结了团团雾水——
有人说∶三元之先,世家东海,事出干宝《搜神记》;又有人说∶《搜神记》里无此记载;还有人说∶三元是神,释迦是佛,三元成了佛的护法迦蓝-…
《搜神记》为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传至宋朝,已散失很多,此后的本子更加异同冗杂。后人看到的《搜神记》多见之于明万历间的《秘册汇函》,当然不完整。其实,《搜神记》对天官、地官都有明白的载述,而且,可与《三官经》比堪相校,绝无杜撰之嫌。没有看过,不代表它不存在。何况,从东海张道陵时代就被奉祀的三官,也无须到干宝《搜神记》里去寻找依据,明清海州的方志家未经检索就把自己的臆测和怀疑写入志书,未免草率失责——直至今天,被误导的学人,还在津津谈对。
三官祀奉的盛行,被中国民间信仰厂泛地接受而相融,也受到佛教、儒教等多方的钦羡。在佛道并揉的背景下,在以"护法论"为导向的宗教政策环境里,佛家看好三官的"功德"影响力,舒展"拿来主义"的臂膀,像对待"关羽"等伽蓝神一样地将三元组合到佛家的"基层干部序列"中去,既抬高了佛家的身价,又兼领了道家的香火,此或许正是清风、谢淳为代表的和尚们不惜辛劳,募资耗力,"毁家独建",从而不断扩大三官殿规模的真实动机。
面对连云港云台山三官庙的历史,出于对嘉靖皇上崇信道教而昏庸荒政的不满,吴承恩反其道而在《西游记》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里演绎了道士强迫 500 名和尚拉车运料"兴盖三清道宇的故事"。
在《西游》的背景文化最为丰厚的天下名山,被道家奉作"太极界之神"的三元大帝,于"敕赐护国三元宫"里却只能走下正殿,辟处一隅,令人慨叹。
即便是依从佛家的视角,既然是三元宫,既然要借三元为护法之神,三官就该处于主祀地位,它应该走出厢房,走上正殿。
李洪甫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