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欢迎访问连云港山海旅行社旗下专业旅游攻略网站!

客户服务热线:7:30-22:00

181-1521-0001

您当前位置: >>旅游攻略>>连云港秦山岛与古琅琊台

连云港秦山岛与古琅琊台

来源:连云港旅游 | 时间:2022-4-8

山海书谭 百家争鸣——“秦帝桥”与“琅琊台”


“秦帝桥”在秦山岛,是秦始皇修筑的海上重大工程。古“琅琊台”在今天赣榆秦山岛,是越王勾践修筑的海上重要军事工程。一个周长七里,像个大鲸鱼的小岛,两位帝王都在这修建工程,可谓是旷世奇迹,但是,时至今日,很少有人为之正名,堪称史学界的“千古憾事”。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要先从古郁州说起。古郁州位于古华夏东方海上,它包括今天的锦屏山、南云台、北云台、连岛、秦山岛等,方圆三百多里,非常适合人居住,有“海上仙山”之美名,又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港口和军事重地。


早在西周时,这里就称琅琊,古郁州岛也称琅琊山、琅琊岛。越王勾践灭吴后,“迁都琅琊”(《越绝书》),就是这里。“海岛易固”,越人“水行山处”,这里是越王争霸中原的绝佳入口。因为琅琊台又是琅琊岛中的咽喉要道,所以越王修筑了琅琊台,并用“死士八千、戈船三百艘”(《吴越春秋》),重兵把守。越王勾践还在这里会盟诸侯,并立了“会盟石刻”,据史料记载,越国这一住就是两百多年。


古琅琊山.png


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为什么会被历史遗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越语,秦始皇统一文字后,越语和越文字就绝迹了。例如,越语中的船,汉语翻译为“须虑”或者“习流”,越语文字的写法已不知,就这样,有关越国的历史文化慢慢消失了。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云台山地区保留着大量越文化地名,这些地名在昭示着越文化的存在,如:朱曹、朱韩、朱季、朱麻、朱吴、巨(朱)平、凌州、水流、大村、当路、隔(句)村、墟沟(句)、朐(句)山、赣(句)榆、朱稽河、朱蓬口、祝其城等等。云台山地区古老地名,都是从旧越国都城带来的,成了越国旧都地名的2.0版本。这些都是音译越语地名,它本义已不是汉字的意思,我们只知道这是越文化遗产,是越国语言的“化石”,这些地名的读音里,隐藏着解开越王迁都琅琊的密码。


琅琊山.jpg

《水经注》、《地道记》、《嘉庆赣榆县志》等典籍都记载,秦山岛上有块碑,一行十二个字,后来只剩七个,是斗大的字,是籀文,是有别于李斯小篆的文字,可是谁也没有认出来是什么字,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就是失传已久的越国文字,是越王会盟诸侯的“会盟石刻”。秦始皇“琅琊石刻”里“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史记·秦始皇本纪》),就是挖苦越王与诸侯会盟,讽刺他们立“会盟石刻”的实证。


时代变迁,“越王迁都”的历史,已经涅槃幻化为“都州”、“越州”、“华盖”等地名,和不计其数的青铜遗存,留在了这片土地,它时不时的提醒人们,别忘记越王勾践迁都琅琊的那段辉煌历史。


接着改写琅琊历史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在历经峄山、泰山、梁父、之罘、成山,看过大半个山东美景之后,能再让他眼前一亮的,也只有这方圆三百多里的“海上仙山”,就今天而言,国家5A、4A、3A级景区也是随处可见。于是秦始皇“登”上了琅琊岛,“大乐之,留三月”(《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显示自己比越王勾践更为强大,秦始皇迁三万户来琅琊,免去他们十二年赋税,让他们在越王都城琅琊遗址上,建造更大规模的石城,在越王勾践的琅琊台,加修三十里过海长堤,把琅琊台建成连接大陆的超级海港码头,长堤世称“秦帝桥”。


《三齐记》记载,秦始皇在青城山筑城,造桥入海三十里,说的就是这里,现在云台山最高峰还叫“青峰顶”。到了三十五年,秦始皇立石朐界中,把这里当成秦东门,立石底座,现在还在孔望山顶。一番工程后,琅琊山堪称“海上堡垒”,琅琊台上的秦帝桥,可谓是“海上长城”,这才像秦帝国东大门的样子。


秦始皇认为这还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强大,又在琅琊台与列侯、伦侯、丞相、卿、五大夫等十一位部下“与议于海上”,回怼越王“会盟诸侯于海上”的那段历史,并立“琅琊石刻”。石刻里把自己歌颂了一番,留下了十一位部下的大名,还对越王与诸侯会盟立石刻之举,戏弄一番。


司马迁《史记》记载秦始皇“琅琊石刻”内容,是两块石刻内容,分立在两个地方,后一块立在秦山岛,“之罘刻石”也是两块。

后来很多典籍记载秦山岛有秦碑,后人却没有把它当成是秦始皇“琅琊石刻”,因为秦始皇“琅琊石刻”早已无影无踪,而误把越王与诸侯“会盟石刻”当成了秦碑。一般人认为“琅琊石刻”只有一块,立在“四时主祠”,从而推论出“四时主祠”是越王勾践迁都琅琊台的错误结论,误导了史学界千百年。


秦始皇在琅琊山的系列动作,成功覆盖越王勾践留下的遗痕,自此,世人多晓得“秦山岛”、“秦帝桥”,而不知其前世是越王勾践迁都时的“琅琊台”,这也使“闲置”的“琅琊台”地名漂到了胶南,越王都城也消失在海岛深处。


“丰碑隐久访嬴秦,万里洪涛莫问津”。沧海桑田,秦山岛的“秦帝桥”,早已沉没大海之中,被后人称为“神仙路”,当成是天然形成,“秦帝桥”被神话了。“秦帝桥”是否是秦始皇所修,也成了问题,秦始皇的这段历史慢慢消失在大众的记忆里。


但是,秦帝国动用三万户,免十二年赋税的宏伟工程,虽然比不上长城、秦陵、阿房宫,历经两千多年,威风犹存。落潮时,“秦帝桥”如海上蛟龙,横卧洪波之中,秦山岛周边遗留的采石场遗址,这时也露出了它的尊容,伴随着阵阵海涛,好像在向世人诉说当年“秦王鞭石”、“神仙助之”,千军万马修筑“秦帝桥”的那段奇工。“秦帝桥”在秦山岛,是秦始皇修筑的海上重大工程。古“琅琊台”在今天赣榆秦山岛,是越王勾践修筑的海上重要军事工程。一个周长七里,像个大鲸鱼的小岛,两位帝王都在这修建工程,可谓是旷世奇迹,但是,时至今日,很少有人为之正名,堪称史学界的憾事。

作者:张义成,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教师,市文物保护学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