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欢迎访问连云港山海旅行社旗下专业旅游攻略网站!

客户服务热线:7:30-22:00

181-1521-0001

您当前位置: >>旅游攻略>>连云港神奇古幽---山幽曲径境界深:宿城、凰窝、渔湾、云龙涧

连云港神奇古幽---山幽曲径境界深:宿城、凰窝、渔湾、云龙涧

来源:连云港旅游 | 时间:2021-6-6

山幽曲径境界深 

苍天在造就连云港这片灵山秀水的时候,赋予它的宠爱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几乎能寻找到人类起源、进化、兴盛的整礼过程。人们从来没有割舍这块土地,在这里创造着古老的文化,神妙的故事,还有其他种种令人崇尚的文明。那么,又是什么让古先民对这里如此留恋呢?当人们游历过云台山其他一些去处时,绝然会倾心于连云港景色的清幽。

"清"为心理境界的最高品位,"幽"则是自然境界的极致。在人们追逐这一非凡的理想层面时,不会不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于是,云台山下就真的有一处胜似世外桃源的去处———宿城。

桃花源是文人描绘的心往之所,但它的出现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臆想。去过宿城的人,大多会欣然喟叹∶这真如桃花源一般!殊不知这个特别的地方对陶渊明的启迪是难以排除的。有人说《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是湖南武陵,在此无须否定它的真实,然而宿城作为这篇美文的原形也是言之有据的。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宿城所在的郁洲山,晋朝称为东海,其时海州名为临朐,正是属于东海郡。这一建制始于西汉,曾辖数十个县,其中就有武陵,而海州也曾名以武陵郡,故《魏书·地理志》曰∶"海州有武陵郡领县地二"。武定七年《海州志沿革》亦云∶"去朐山二十里有武陵郡"。如此众说,无不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之语相对应。尤为重要的是,种种史料表明,陶潜的确来过宿城。晋隆安(公元400)年间,司马氏的腐朽统治迫使各地贫民揭竿而起,义军首领孙恩于东部沿海屡挫官军,朝廷大怒,急派援兵。正是在这一次,曾做讨江州祭酒的陶潜荣任刘牢之将领的参军,来到东海讨逆戡乱,并在宿城有过一战。战斗中陶潜智慧超群,奇袭义军,屡立战功,深得刘牢之赏识。然而作为文人的陶公,宿城的宁静而向往着无战不税的田园生活。在行军中,曾经过离宿城仅十数里的二疏墓,后来感慨难定,写出了名诗《咏二疏》。除此,陶潜在《吟酒诗》里尚有"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之句,都表明作者对东海之行的留恋,其中的"东海隅"在不少资料上皆言指宿城。因为陶潜的渲染,其后宿城在世人中的影响日渐扩大。清朝道光皇帝曾在听完两江总督陶澍对宿城的描述之后,神往地叹道∶"真世外桃源也。"这恐怕也是对宿城就是《桃花源记》原形的首肯。后人为了纪念陶渊明宿城之行,在山上为其修建祠堂,据说至今尚存有"陶靖节先生之祠"的匾额。

宿城是个清幽之处,说它世外桃源,决不是争名夺分。它的天然地形是哪一处名山大川都不能比的。称它为"城",缘于一些历史传说,更因了它的独特地势,实际上这并非一座古都或现代城市,只是一群独立世外的村落。站在高耸云天的山头上往下看,整个宿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而茫茫不知边际的海水又将围城的山严严地含在嘴里了。就这样,山和海在这里圈出了一方冒着古气的静土。中间那块具形具状的盆地上,久远的石屋和新建的小楼杂然密布,已形成了一道道繁闹的街市。再自盆地向里走,于众多山梁交汇的一处,有人工堤坝,溪流汩汩地从各处流来,聚成了湖泊,碧水汪汪,却不能见底,山上的鸟雀纷然赶来戏水。湖泊的下方,陡然冒出一座小山来,其状如画,此一株彼一丛的松柏,龟杆虬枝,摇摇摆摆婆娑。沿溪流上溯,走一处是一处不同的境地,沟纵横交错,山高低层叠,房屋毫不含糊地掩在绿树当中,让人不能完整地看,原以为此处绝无人烟,却倏然看到有一方檐角伸出,才知竟还是有了农家,再仔细辨识,这里原来是一村的农家,农家和农家之间,你呼我喊听得极清,却看不到邻居房舍的模样。走完一村,以为到了尽头,捏着胆子再往前去时,又是一村。其深幽之态,难以述尽。农人舍不得拆掉住了成千上百年的石墙老屋,享受着冬暖夏凉的舒坦,于是满墙的青苔,和绿山融为一体。村里平缓之处没有别的,一色儿种了茶树,条条茶珑弯弯曲曲地绕了凸凹起伏的山体,像脱了锭的丝线。若问农人还有何别的景致,就指了寂静的山林说∶"自个游去吧,仙人屋、金刚岩、枫树林,飞瀑流泉,多着呢,哪—处都值

得你走一遭。"

宿城自古就这样把自己关在一个与天界相连的格子里,但这个灵气缭绕的地方毕竟令人神驰。于是许多千古英豪都和宿城有了干系,故事就多了起来,似乎漫山遍水都堆放着悦耳的传说,每个传说又都像清香喷发的奇葩,招惹着人们的心思。把一生的日光搁在这里的人,就都活出了仙圣的心境,不仅自己都在编制着传说故事,而且随口就能讲述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讲出一脸的豪迈。在宿城,远古和现代、凡人和神灵、真实和虚设似似乎都离得很近。

宿城人工湖泊的中心部位,原是建自汉代的法起寺所在地。曾有不少西域康居国的僧人在此修行,他们圆寂后就地入葬,后修建鹫峰石塔以示其功德。可惜此塔在日军侵华时被毁。传说一千三百多年前,这里被异族侵扰,唐王李世民以骁将薛仁贵为先锋,御驾亲征。大军一路杀至孤岛宿城时,正值黄昏时分,天际一片火红,把宿城坦地间的一座奇秀的孤峰映照得格外迷人。唐王站在孤峰之下,正迷恋间,与此紧邻的法起寺响起了钟声。唐王似乎为禅道所染,下令就地驻扎,众将士遂撑起戎帐,绵延不绝,如城池般簇拥着唐王在此度过了一宿。自此,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就叫宿城了。那座孤峰正是人工湖泊东侧的山头,被后人形象地称作保驾山,唐王藏玉玺的岩洞便叫作唐王洞,而将士们走过的山岭也叫作跑马岭了。保驾山上除了奇松异柏招人驻足,其山势也如云台山其他峰岭一样古老而秀美,坐在峰巅双目微闭,心境如洗,似乎能感觉出当年众僧得道的景况。

在宿城的景点中,有一巨石拔地而起,高达数十米,如中流砥柱,被名为金刚岩。尤其值得称奇的,是其顶峰竞有一棵怪松存活,令人叫绝不止。"金刚"是佛教尊崇的保护神,立岩以此为名,意趣自然深远。所以此金刚岩被古代名士陶澍手书命名为宿城八景之一。从这里往东去,走过一段荆棘密布的小路,便到清幽得使人寂寞的仙人屋了。这座难得一见的石"屋"纯属自然天成,门窗户牖,形态尽备,中间的石块无不似案若几,实在难得一见。所以自古文人雅士来此,都会诗兴大作,留下了众多墨迹。据史料记载,古称"新罗"的朝鲜人在宿城也留下了足迹。唐开成年间,日本第十八批遣唐使来中国时,中日关系已存隔阂,朝廷下令禁止日本使者入境。随行的圆仁法师深深被云台山景色吸引,乔装登陆,"涉浦过泥,申时,到宿城新罗人宅。"为古日本、朝鲜与中国文化交流留下了印痕。

来过宿城的人,都会对枫树密布的枫树湾流连忘返。这里夏季绿荫蔽日,秋来层林尽染,红叶满山,煞是一派盛景。而产于宿城的云雾茶更是声名远播,珍贵难求。据说在古时茶树仅有数株,其消积化食之效十分神奇。所以当地人就为它创造了动听的传说。那是在很久以前,有个江西以捕蛇为生的汉子来到了宿城。这人的日子混得暗淡,都活到捕蛇的份上了,他能好过吗?所以做事百倍用心,整日在树林中守候。没过多久,他就盯上了一条形态柔美而性情刚烈的大花蛇。于是一种敌对的情形出现了,一个要捉,一个要逃,捉的一方使尽了几十年练就的伎俩,却怎奈逃的一方照颖过人,时而昂起脑壳来反击,时而又摆出娇柔的迷态。就这样,捉的和逃的在山上周旋了无数时日,都没有结果。就在江西汉子感到再无技可施时,只见大花蛇钻进山洞里躲了起来。江西汉子无奈之下,只好日夜守在洞口,不敢有片刻疏忽,最终倒也想出一个引诱的法子。先从洞口放进鸡蛋,再把比鸡蛋大了许多的鹅卵石滚进去,鱼目混珠。心想∶我噎死你!但他哪里能料到,饥饿难耐的大花蛇压根懒得管哪是鸡蛋,哪是卵石,稀里哗啦全吃进肚里,像人们吃点心一样显出舒合的样子。正当江西汉子得意忘形准备俯首即捕的时候,却听大花蛇呼地从洞里窜出,凌空高飞,向一棵青树飘然而去,霎时就不见了踪影。江西汉子便向青树急奔,而大花蛇却已离开了这里。江西汉子感到苦闷,怎么也想不明白,碗大的卵石怎能撑不死大花蛇。后来,他就看到那棵树的绿叶全被吃掉,新茬儿还渗着水分。心里当下明白,树叶是被大花蛇吃掉的,它肚里的大卵石正是让这树叶给消化了。原来被蛇吃掉叶子的就是后来世人皆知的云雾茶树。江西汉子欣喜地将此树带回江西,却终未得到云雾茶制作的绝技。

云雾茶的另一个故事,则说清朝喜好游历的帝王乾隆,曾以商人打扮来到宿城古庵,热情的和尚彻茶款待。康熙刚呷入一口,便连声称赞"好茶",并随口吟出一首回文诗∶"宿城山上有仙庵,上有仙庵云雾间。云雾间生香四溢,生香四溢宿城山。"和尚见客人才华过人,于是复请这位施主留下墨宝,只见正文写出"龙团凤饼"四个大字,落款写道∶"题宿城山云雾茶天书"。和尚一见,才知这位施主不是别人,正是当今皇上乾隆。自此云雾茶就有了御赐茶名的说法。

在宿城,只要一抖搂,就与许多名人有了关联,真实也好,传说也罢,都无关大体,要紧的是这里的人都活出了圣洁之气,活出了一个好心境。

宿城与港口之间,险峰阻隔。在旧时,要买得宿城沁脾的云雾茶,不想翻山的,就得泛海去了。除此,再没有第三条路。上个世纪凿通了被誉为全国第一的穿山隧道,长达3840米,直通港口,成了外界去宿城的捷径通道,也成了一道风景

能够凝聚宿城"清幽"意蕴精邃的当推一个叫大竹园的地方。眼前兀然一片翠绿的竹林,遮天避日,竹林深处,竹叶竣竣,掩映着一处倾圮的寺院,几株千年大树和几块断碑书写着思古幽情。而宿城山顶的悟道庵,听这庵名便蕴藏着无限的佛家哲学意韵。可寺庵只剩墙基,两块残碑在诉说着历史,一是明万历年间的《了空碑》,一是明黄宣泰的《悟道庵记》。

策杖危登最上重,

何人悟道此山中。

清风古洞烟霞远,

丹灶陈泥岁月空。

欲聘辽阳知有鹤,

向寻瑶岛已无踪。

还招海若歌秋水,

长啸闲庭倚碧云。

这就是清人董良史咏叹悟道庵的诗,从中也可领略到悟道庵幽远清静的景况。

在云台山系中,以清寂幽远著称的景点,除宿城之外,还有凰窝、渔湾、大青涧等多处。

凰窝是一个环抱大海的地方,北起连云港港口,南止宿城东端海口的扒山头,地形绵长,景色佳美。过去要到这一带游玩,必得攀援奇峰险沟,自从中国和俄罗斯共同投资三百多亿元的田湾核电站开工以后,建起了蜿蜒而宽阔的连高公路,天堑变为通途。行驶在公路上观赏大海,视野无限,远处海天一色,近处海鸥绕顶,而公路时而似要窜起海底,时而又攀越高岭,情趣万状。来到渔民聚集的凰窝村,下有质地优良的沙滩,海涛阵阵,每到夏季,游人聚集于此,或洗海澡,或躺在沙滩上来一阵日光浴,有些有冒险欲望的人更租一条快艇,泛波飞越,一天的兴致就算尽了;上有幽深得望不到尽头的山涧,一路上分布着石门、皇古洞等名胜,浓密的楸树林掩藏着盘旋曲径,路边有石几石凳。炎热难熬的盛夏,在此赏景避暑,真是心旷神怡。传说当年李世民东征,难敌逆酋苏盖文,一时心闷,便来此消遣,后人即将这里起名凰窝了。凰窝原为皇窝,至于因何更改,尚不得知。当地有民谣道∶"凰窝凰窝,皇帝老窝。唐王一梦,代代传说。"说的是这一夜李世民因迷恋此地的景致,便对随从下令,在一个宽绰的山洞里就地歇息。下半夜,唐王刚眯上双眼,就有一位山神为他前来投梦,提醒他要打败苏盖文,须起用一员猛将,此人"住在遥遥一点红,姓是飘飘影无踪,名是孩童千金价,他能上阵立大功"。"飘飘影无踪"即"雪"(薛)之意,"孩童千金价"便是"仁贵"。第二天,李世民正是根据这一暗示,在山上住满唐兵的炭窑里,找到了那位自幼习武弄兵的勇士,并起用为先锋,一举击败敌寇。唐王寄宿的地方,即现在的皇古洞了。

美丽的传说,为美丽的凰窝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从此凰窝成了世人向往的游历佳景。

渔湾位于东磊的北部,主景由险峻的谷涧组成,且洞上有涧,时宽时窄,时坦时峭,幽远得没有尽头。整个洵中怪石嶙峋,神韵无穷。洞名龙潭涧,自下而上,依次排列着三龙潭、龙床、龙洞等众多的景观,中华民族关于龙的文化,在这里展示得淋漓尽致。许多史籍对渔湾都有生动的描述,明朝顾乾的《云台山志》将其收为云台山三十六景中的第二十四景,名曰"三潭汲浪",因为这里最具盛名的便是三龙潭了。顾乾描述道∶"渔湾有龙潭三,曰老龙潭、二龙潭、三龙潭,相距数武。潭水喷簿,殷段若雷。"但两三百年以前,这里是大海岛云台山的一部分,如此娇美,难得一见,其时此地鱼群稠密,渔船纷至,故名渔湾。

三龙潭位于景区的起点,左右各有一块巨石壁立,其中一块横向延伸,恰似天然门阙。山泉从横石上飞流,形成珠帘,颇为壮丽,因而岩石上有"飞雪"的石刻,清朝吴进做过"瀑深水气黑,下有蛟龙汪"的诗句。可叹十几年前,一次雷电将横石击断,使这种奇景无以再现了。潭中深水清澈,游鱼历历,趣味盎然。由此拾级而上,曲曲折折,不多久就到了二龙潭。潭不大,却悬于陡崖峭石、高可触天之处,足以让人领略到"千仞泻联珠,一潭喷飞霞”的盛况。到了老龙潭,当叹观止。潭周峭壁如削,透过飞瀑细看,居然又是一处水帘洞,从帘中钻进去,才知洞内可容纳数十人。

若遇到一个好时机,在洞内拾头前视,洞门连珠贯玉般的飞流,折射出七色彩虹,俯首近看,潭水之上竟另有彩虹,实乃瀑中看瀑、虹上观虹之妙。老龙潭南侧有一条壁立的石阶小径,高达数十丈。游人每到此处,急切上攀,气喘吁吁不止,以为到了飞瀑的源头,却还是绵延不绝的幽涧,游兴实在难尽。

明朝末年,安徽人方景濂来到渔湾,为"峰徒苍梧,波连蓬岛,地轴孤悬,天池浩森"的美景所动,又听说三国名士邴原曾在这里隐居,故而不惜重金,在渔湾修起规模宏大的豪宅,广植花木,将一个渔村变为文人别墅,古称为"渔湾山庄"。到清朝初年,因为裁海渐废,只剩下一些古树和农舍。山门正修建一个广场,让后人感受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从渔湾绕山麓北行,至连云港开发区境内鬲村,从下往上看,可见一条深不可测似能容尽千古传说的幽谷,这就是大青涧了。从平川一路向涧内进发,首先看到的是崇善寺遗址。历史上,寺中有树,寺树同生。寺是唐朝之寺,树自然也是唐朝的古树了。如今寺已废,而树却在,游人只能靠它们推测当年寺院的盛况。树果然很大,挺拔而老态的两棵银杏,皆七八人合抱粗,被人称为"银杏王",看着它们不禁会为沧海桑田兴叹。

以崇善寺为起点,走在深涧里,一路可欣赏到阎王壁、狐仙洞、白龙潭等许多景致,每一处都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又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然而大青涧最能牵动心魂的是田横岗。因为它是秦末盖世英豪田横麾下五百义士殉节之地,倍受世人尊崇,所以许多史料都有记载。唐朝初年的《初学记》里说∶"海州有田横岛";宋朝的《太平寰宇记》里也称;"田横岗在东海县北六十一里小鬲山上……累石为城,即田横所营处也";《元和郡县图志》则曰∶"郁州亦谓之田横岛"。著名画家徐悲鸿曾作大型油画《田横五百士》,可见其影响至今不减。

田横岗位于大青涧西侧,是一个面积不大的石塬,"三面绝壁,皆百余仞,唯东南一路略行人。"据《史记》载∶秦末,天下大乱,田横随其兄田儋起兵,欲重建齐国,并趁楚汉之争自立为王。不久为汉军所破,退逃田横岗。刘邦恐其为患,派人来到云台山,以赦田横无罪为前提,召其去洛阳。田横恐有不测,没有成行,却传话刘邦,从此自做庶人,无碍朝廷。但刘邦仍不放心,派大将艾不前来征讨。情急之下为了五百弟兄的安危,田横只好面朝天,却终又不堪羞辱,在离洛阳城三十里处自刎而亡。五百多个士兵闻讯后,全部在田横岗上自杀殉节。如今岗上仍遗留着高约二米、长一百多米的古石城墙残垣。石岗中心见古屋遗存,地方志证实其为"田横祠"所在,另有石碑一块,因年代久远,字迹难辨。岗南有一土丘,传说那就是"五百义士冢"。与此呼应,相距十多里的朝阳镇境内山顶也有一座石城的残垣,《太平寰宇记》称∶ "相传田横避难,使艾不追横所筑",后人名之为"艾不城"。

文章来源于网络 作者:魏琪 张文宝 赵匡民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