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国的磨难--西游人物与连云港
孙悟空离开花果山,王要有 2 次。一次去南赡部洲拜师寻艺,20年后学成归山;一次是天兵天将围困花果山由于观世音、太上老君,小圣杨二郎及其哮天犬的协同作战,猴王被拿,随唐僧西行……直至因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恨逐"归山。
第一次离归,看到的是被"混世魔王"抢劫过的花果山、水帘洞,孙悟空为保卫家园,"逐日操演武艺,教小猴砍竹为标,削木为刀,治旗幡,打哨子",鼓角旗枪,一应皆备而且"随班"、"排营","随节征粮,齐齐整整,把一座花果山造得似铁桶金城。
这头一次离归,主要是加强备战,重振花果山的军事实力,属于猴王国的国防建设。《西游记》作者于此大加渲染,是为不久即将发生的花果山保卫战作出合理的铺垫。
500 年后的第二次离归,孙悟空眼前的花果山 可谓 惨不忍睹∶
那海水—
"近岸无村社,傍水少渔舟。"
那山石———
"花草俱无,烟霞尽绝;峰岩倒塌,林树焦枯。
那水帘洞---------
"青石烧成千块土,
碧砂化作一堆泥。
洞外乔松皆倚倒,
崖前翠柏尽稀少。
椿杉槐桧栗檀焦,
桃杏李梅梨枣了。”
这是一场毁灭性的火灾,人灾。凶手是谁?《西游记》描摹小猴的哭诉说∶
"自从爷爷去后,这山被二郎菩萨点上火,烧杀了大半......"这两年,又被些打猎的抢了一半去也。"
这些猎人,"硬弩强弓,黄鹰劣犬,网扣枪钩……."
二郎菩萨烧花果山,书中已详述,这是明写;"猎人"在这里首次出现,十分突兀,所指则是暗表∶
此为明嘉靖年间的倭寇在沿海一带的侵扰,连云港云台山海首当其冲,沿海山民为了阻挡倭人的船只,在浅海钉木桩、捆栅栏……最终还是没有抵住灾难的来临。我们在《云台山志·建置》所引的胡启睿《复东海序》中看到这样的叙述∶
"东海古郁洲东通日本,分设鹰游(今云台山连岛)营及备倭指挥千百户,驻墟沟(云台平顶山东)营……"字里行间,清晰地晃动着倭寇的身影。
在《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生平大事中,抗倭是重要的一桩。他的相关诗文中,我们能读到对倭寇强暴和贪婪的控谴,也能听到对抗倭老人陈孝勇英武和果敢的热情赞誉。他还曾加入状元沈坤组织的"状元兵",投身抗倭战事。对于同属一郡的海州云台山的倭寇敌情,他是知道的。
吴承恩对花果山来犯者的描述中,也有当年倭人贼影的隐没.
"狐皮肩顶,锦绮裹腰胸。
袋插狼牙箭,胯挂宝雕弓。"
"荆筐抬火炮,常定海东青。"
众所周知,在中国明代的文献、尤其是在正史中,"海东"所指主要是日本和新罗。
孙悟空在击杀猎人之后,想到唐僧对他"滥杀无辜"的劝戒∶
"他每每劝我话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真有此话!"
这实际上是那位儒家极尊孔夫子的话,此处引来,别具意味,也颇令人惊讶。孙猴子原来也会引经据典,牙口文绉绉的......
毛泽东读光绪广百宋斋《绘图增像西游记》,看到此句时,写出了下面一段发人思索的话∶
"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乡愿思想也。孙悟空的思想与此相反,他是不信这些的,即是说作者吴承恩不信这些。他的行善即是除恶,他的除恶即是行善。所谓'此言果然不差',便是这样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