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欢迎访问连云港山海旅行社旗下专业旅游攻略网站!

客户服务热线:7:30-22:00

181-1521-0001

您当前位置: >>旅游攻略>>孙猴子的花果山情结--西游人物与连云港花果山

孙猴子的花果山情结--西游人物与连云港花果山

来源:连云港旅游 | 时间:2021-2-9

孙猴子的花果山情结

取经路上,一有风吹草动,猪八戒的退路总是高老,孙猴子一旦遭遇唐僧的猜忌、斥责,也立刻想到他的花果山。

孙悟空两打白骨精之后、唐僧认为猴子"是个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赶其离开。一向备受悟空捉弄的"小人"八戒"度君子之腹",乘机戏谑猴子,指责他想分行李

"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甚么旧褊衫,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

孙悟空"气得暴跳",激动也不无豪迈地展示了自己的花果山

"老孙五百年前,居花果山水帘洞大展英雄之际,收降七十二洞邪魔,手下有四万七千群怪,头戴的是紫金冠,身穿的是赭黄袍,腰系的是蓝带,足登的是步云履,手执的是如意金箍棒着实也曾为人。

不管在什么场合,也不管面对什么人,他的自我介绍,总要自豪地声称自己是花果山人,对蒙师须菩提如此,对东海龙王如此,甚至对阎王殿的十代冥王也如此。

孙悟空对花果山的环境堪称珍爱,在花果山遭受混世魔王、二郎神以及猎人等烧杀抢劫之后,能想到补栽树木。加种花草,甚至不惜奔走于四海,借诸位龙王的甘霖仙水,把花果山"洗青"。如此保护意识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努力,十分难得。

定唐僧,且有观世音菩萨关于可成正果的承诺之后。孙悟空是否还想着花果山?!加入取经队伍,远离花果山,并非是自己的情愿,是迫不得已,是为了求得自由身,再回花果山。在花果山享受生活的永远,是他最高的奋斗纲领。

不是吗?当唐僧被黄袍怪变成老虎精,并被指责驮走百花羞的大难之际,猪八戒到花果山义激美猴王出山,孙悟空秉于大义,决定出山,行前还对花果山的 猴殷殷嘱托

"你们却都要仔细看守家业,依时插柳栽松,毋得废坠。……待我还去保唐僧,取经回东土。功成之后,仍回来与你们乐天真。"

从西游故事的本身而言,或从《西游记》作者的立场审视孙猴子留恋花果山期望能与群猴"共乐天真",只是猴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因为,猎户在花果山的捕杀,猴王组织群猴反击,酿成猎人的死伤。这是出于猴子的本性,用猴子自己的话说,是出于妖气,花果山的群猴聚义,无义可言。正如陈士斌的《西游真铨》在回后评里的议论∶"义者,事之宜。群妖杀平民,不义甚矣!何以云'聚义'"

这种杀伤平民的不义,如何有之? 陈士斌的分析就指作为悟空的上级、师父唐僧的不仁:“上既以在不杀妖魔为仁,在下自必以能杀良民为义,帅暴,则仿有机理,势之相召也。然则,群妖之聚义,非大圣聚之,三藏使之聚也;大圣之杀猎人,非大圣杀之,三藏使之杀也。

《西游记》的古今评家就此所费的笔墨,堪称洋洋洒洒

"斥孙猴子也好,责唐三藏也罢,皆有失公允。与孙猴对付混世魔王相比,击杀入侵猎户的花果山保卫战,于理、于义、于情,皆无可厚非。打个不够允当的比方;今日文明社会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情理法则,猎户屡入山的大规模捕杀,也是有罪可究的。陈士斌在责孙悟空"不义"之后,也承认猴子的行径是"发于暴而由""行恶于善之中也。"

面对猎户的人亡马死、血染朱砂、尸骸满山,孙猴子想到了唐僧在取经路上的"每每劝戒"∶"一日行恶,恶自有余。"想到自己在西行途中打杀几个妖魔,师父都怪他"行凶"。想不到,回到花果山,"却结果了这许多性命。"

当猪八戒义激猴王,孙悟空决定再次离开花果山前去搭救唐僧时,兄弟俩"携手驾云"离开水帘洞,过东洋大海时,猴子对花果山战事的后果依然萦绕于心

"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此为猴子自责,还是调侃?

"花果山群妖聚义"是孙悟空保家卫国的中兴之举∶"重修花果山,复整水帘洞"是孙悟空热爱家乡的理想追求,凡此,皆源出于孙猴子的花果山情节——无论正果功成,还是斗战胜佛,最终还是要回花果山与群猴"共乐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