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水帘洞的追究
水帘洞是《西游记》主要背景花果山的核心,是猴王府;是《西游记》中男 1号主人公的老家。
在早期的一种西游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水帘洞叫紫云洞。《诗话》的《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里写法师遇见白衣秀才,秀才知道法师生前"两回去取经","中途遭难",并自称∶
"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这是猴行者、花果山和水帘洞旧名的首次亮相。《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最早的一个雏形,它出现于晚唐,至迟在宋代,已广为人知。
这里的紫云洞,我怀疑它与云台山的三元有关,因为,《三元真经》说;
"三元神圣,驾五色祥云,乘九炁清风。"
明顾乾的《云台图识》针对云台山的三元宫,就《三完真经》演绎云台山名的由来∶
"云台山上放大毫光,故后人呼其名为云台山,始发迹于唐,次重建于宋。"
到了"孤本元明杂剧"《二郎神锁齐大大圣》的头折中,齐天大圣向道教的最高之神元始天尊自我介绍时,紫云洞成,水帘洞∶
"吾神三人,姊妹五个,大哥哥通天大圣,吾神乃齐天大圣,姐姐是龟山水母,妹子铁色猕猴,兄弟是耍耍三郎。我摇身一变,先偷去金丹数颗。再盗了仙酒数十瓶,回到于花果山水帘洞中,大排筵会。"
杂剧里的水帘洞诗似乎比百回本《西游记》的诗更富人文情怀:
共赏金丹饮巨瓯,
开怀畅饮乐无忧。
洞中美景堪观赏,
日高沉醉凭时休。
杨志和本四十回《西游记传》一开篇就将笔墨喷洒在水帘洞前:
一脉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波吹不断,江山态还依。
冷气分青嶂,余波润翠微。
潺潺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吴承恩的百回本《西游记》,有两首水帘洞诗,第一首与杨本基本相同,同样是重于
写景,只有四句中共5个字不同∶
“一派白虹起"中的派,不是脉;
“海风吹不断"中的风,不是波;
“江月照还依"中的"月"、"照",不是"山"、"态";
"余流润翠微"中的"流",不是"波"。
显然,吴本水帘洞诗的用字、立意皆胜过杨本。杨本中的明显不通之处,吴本作了允当的修正。比如."海波”,如何能"吹"? 吴承恩改作∶"海风吹不断。”
国内大部分《西游记》研究学者以及日本、美国的大多数汉学家多以为杨本是吴本的删节本,可是,仅就水帘洞诗而论,显然,杨本前于吴本,吴本订正了杨本,文思、择字、造句,皆更加准确完善,也讲究得多,符合其后加工本更加完美的客观规律。如果一定要说杨本是吴本的删节本,除非杨致和是位不学无术、利欲熏心的三流书商。
无论是杨本,还是吴本,水帘洞诗句中皆十分醒目地突出了"海"字,着力地渲染了一座海上山洞、海边瀑布的特异景境。
近些年,许多关心《西游记》的读者乃至学人讲述了云台山以外的许多个水帘洞,比如河南的桐柏山,浙江的长兴县、焦作的国家森林公园。然而,一想到水帘洞的海上位置,人们会立刻向它们投过去怀疑乃至否定。
"东胜神洲"和"东方海外",是水帘洞最主要也无法变更的地望属性。连简短的杨本也在水帘洞诗之外又明白地指称∶水帘洞之"水远通山角,直接海波",反复强调水帘洞的海上地位。如果就水帘洞背景的海上地望再去争辩,已毫无意义。
吴承恩的百回本《西游记》在更加周详地描述海上水帘洞的自然景观之后,又把水帘洞中猴王家居的气氛作了充分地装点∶
乱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
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从此,西游故事中这一处最重要的背景伴随着孙猴子的神勇、水帘洞的奇巧,花果仙酒的醇美,走进千百万读者的遐思和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