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刻石见铁骨,云台巍巍万年长——连云港云台山抗日石刻群
在连云港市云台群山的摩崖题刻中最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莫过于分散在各处山体的抗日摩崖题刻。目前已查明的有万寿山、飞来石、围屏山、鹿场、东陬山抗日石刻,它们虽分散于各山,却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石刻。将这些石刻按时间顺序联系在一起,就是一部抗日战争中的连云港保卫战史。抗日战争初期,保卫连云港的将士们在云台山上刻下了自己的抗日誓言。那些悲壮的诗句,是参战将士们为保卫国土而发出的激越呐喊,记载着一段连云港保卫战的喋血岁月,展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抗击外敌的民族精神。
一、万寿山曾锡珪题刻
位于连云区宿城乡万寿山南坡石壁上,刻文距地2米,刻石面南,正文隶书,跋楷书。落款与跋文之后均有印款“曾氏锡珪”。
正文:“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宽188厘米、高417厘米,字径88×78厘米。“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出自晋代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在此意为大好河山遭受日寇的蹂躏,使人产生深切的忧虑,而深深的忧虑能启发人们的智慧和决心去驱除侵略者。一腔爱国之心,昭然于石上。
落款:“曾锡珪题”,宽33厘米、高142厘米,字径19×22厘米。
跋文:“溯自抗日战起,敌惯恃其海陆空军,联合火力破我要塞,肆行无忌。本年五月廿日,敌又施其故技,进犯我连云港,经我官兵奋勇抗战,时逾匝月,敌终未能越雷池一步。斯则羞堪告慰者,而我守备东西连岛将士,又复慷慨赴义,竟作壮烈牺牲,比古之田横五百蹈海壮士固无逊色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追往思来,怅怀无已,爰镌八字于石,勗我袍泽,留作纪念云尔。公元一九三八年六月廿八日湖北沔阳曾锡珪识。”宽128厘米、高330厘米,字径18×20厘米。
曾锡珪(1899一1966),湖北省沔阳县石桥乡(今湖北仙桃市)人。1914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公费留美,在美国诺威奇大学学习军事,次年9月转维金尼亚州军官学校骑科习军事。其毕业论文《论中国之国际问题》获最优“安德鲁”奖章。192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历史,主修近代战史。1927年取道莫斯科回国,投靠冯玉祥麾下任第一集团军参谋。1933年任两淮税警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战时需要,国民党政府将淮北税警与税警总团残部改为游击第8军,曾锡珪为总司令,下设6个总队。第1总队总队长胡伯敏,第2总队长冯岳,第3总队长胡文臣,第4总队长杨君实,第5总队长戴昭然,第6总队长易子琦。驻守连云港,负责后云台山的守卫之责。5月22日,游击第8军在与日军激战中伤亡较大,其中守卫东西连岛的一部500余人全军覆灭,被迫退往山后休整,防地移交第57军667团。是年夏,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觊觎淮北盐税,策动曾部副官丁从忠发动反曾锡珪活动,收买曾锡珪部总队长胡文臣、杨君实反叛,指示第89军副军长李守维发动双港事变,并派兵围攻曾锡珪部。经第57军军长缪澄流派副军长于一凡与东海县县长秦杰人从中调和,曾锡珪选择放弃部队,带亲信10余人在第5、6总队的保卫下于响水口乘小轮赴陈港,转道上海赴四川。后至缅印战区任联络官。1948年任盐务总局盐警处处长。1957年,应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之邀赴新加坡,任南洋大学历史系教授。1966年5月17日病逝于马来西亚。
二、万寿山冯岳题刻
位于连云区宿城乡万寿山南坡石壁上,曾锡珪题刻东侧。刻文距地面2米,刻石面南,楷书。题刻之后有跋,魏碑体。
正文:“保我山河”,宽264厘米、高66厘米,字径46×41厘米。
序文:“民国二十七年五月,倭寇由老窑、孙家山强行登陆,余奉令率游击第二总队向后云台山堵击,苦战经月,幸赖官兵用命,顽寇迄未得是,爱勒石志念。”宽90厘米高110厘米,字径9×9厘米。
落款:“粤东冯岳”款径8×9厘米
冯岳,广东人,时任游击第8军第2总队总队长。1938年5月,日寇大举登陆,冯岳所部奋勇抵御,伤亡惨重,被迫退至山后休整。同年秋,随曾锡珪由灌河口离开淮北,转赴四川,1949年任国民党恩平县县长。
三、万寿山李志亲题刻
(一)位于连云区宿城乡万寿山南坡石壁上,刻文距地面2米,刻石面南,隶书。因刻面太大,很难取全图。
正文:“保卫疆土,复兴中华。”宽372厘米、高424厘米,字径76×70厘米。
序文:本年五月廿日,倭寇藉海陆空联合火力,由孙家山强行登陆,其时连云港势甚危迫,余受命指挥守军及援军作战,赖我将士忠勇抵御,得挽颓势为盘安,我部被困东西连岛之中队,虽弹尽粮绝,矢志不屈,视死如归,全部殉国,足表民族之忠魂,其为复兴之光荣。爰题数字,以志不忘焉。落款:民国廿七年六月十日,四川合川李志亲题。宽71厘米、高219厘米,字径19×20厘米。
(二)位于连云区宿城乡万寿山南坡石壁上,刻文距地面2米,刻石面南,行书。
序文:“民国廿七年五月,倭寇大举侵犯连云港,余奉命指挥守军与敌血战月余。赖我将士忠勇抵抗,誓保河山,顽敌迄未得逞。爱题数字,共相奋勉。”
正文:“保卫疆土,复兴中华。”宽126厘米、高128厘米,字径18×21厘米。
落款:“六月下旬,合州李志亲题。”款径6×8厘米。
(三)位于海州区东磊风景区龙王庙下,龙潭涧北侧崖壁。刻石面南,行书。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正文:“血战连云”宽67厘米、高103厘米,字径16×18厘米。
跋文:“民国念七年五月,余率所部守备连云,与倭寇血战数昼夜,奉令将墟沟阵地移交某旅,转战老窑,途经东磊,题书数字,以应父老,而为纪念。”
落款:“李志亲誌”款径6×6厘米。
李志亲(1901一1955年),原名兴荣,四川合川响水乡团坝人。合川县立旧制中学肄业。1927年留学法国,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毕业于法国柯密尔高级工业学校机电科与法国圣希尔陆军军官学校。1929年2月任黄埔军校俄炮教官,1931年任交通宪兵团副团长,1932年任江西省保安团副团长,后至淮北税警队曾锡珪部下任职。抗战开始后,准北税警改编为游击第8军,李志亲任第8军副总司令,负责连云港一带的防务。1938年5月20日傍晚,日军登陆部队以优势火力对连云港、孙家山等各处实施攻击,李志亲率领第8军将士在丫髻山奋勇抵抗,浴血奋战。9月,第8军总司令曾锡珪遭到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与89军副军长李守维的迫害,被迫离开淮北,李志亲亦跟随曾锡珪到四川,任自流井川康盐务税局税警训练所所长,抗战胜利后转入商界,任重庆大昌矿冶公司、渝鑫钢铁公司总经理。建国后任重庆市政府委员、重庆工商联副主委,1955年去世。
四、吕端山飞来石抗日题刻
位于连云区高公岛乡吕端山顶飞来石南侧石壁上,距地2.5米。刻石向南,草书,宽80厘米、高128厘米。
正文:“国难当头,吾辈军人当以死赴之;得不死,则亦得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字径11×19厘米,刻文大多已漫漶不清。落款:“邵恩三”,款径10×22厘米。款下钤印两方,印文漫漶不辨。
邵恩三(1904一1943),河北省清苑县人,第16混成旅(冯玉祥部)学兵第2期毕业,时任国民党第40军39师115旅229团团长。在守卫云台山期间,对日寇进犯连云港的嚣张跋扈,邵恩三将军义愤填膺,以一腔热血在云台山上留下了这方爱国石刻。这也是第40军将士在云台山地区留下的唯一一块石刻。1938年2月初,由于战争局势的需要,第五战区将第40军由连云港调驻莒城。2月22日,日军板垣师团由诸城南侵,直扑莒县。2月23日,日军精锐机械化部队3000余人,并战车40余辆,包围莒城东、北、西三面,而我军守城部队仅1000余人。邵恩三亲率士兵,居高临下,以手榴弹齐掷敌阵,击退日寇疯狂的进攻。24日晨4时,日寇以增援部队强攻3次,邵恩三左臂受伤,仍坚持与朱家麟旅长躬亲指挥,施用刺刀、炸弹,一时血肉横飞。此战共毙敌40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莒县保卫战是第40军的辉煌之战,以至于敌酋板垣征四郎也不得不感慨日军最优秀的部队竟然败于中国杂牌军之手,引以为耻辱,欲剖腹自杀而未遂。这场战役对于阻敌南下、争取我军部署之机,从而取得日后的临沂大战、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后115旅突围调驻临沂,邵恩三所部又参加了著名的临沂保卫战。1943年4月11日,第40军扩编为第24集团军,邵恩三升任第24集团军少将处长,部队在太行山与日军激战中损失4000余人,并在山西垣曲被日伪部队包围,先期投降日寇的孙殿英奉令上山搜寻庞炳勋,并派人诱降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当伪军包围庞部所驻山洞,即向洞口扑来,几名抵抗的士兵被当场打死,并在洞口向洞内喊话,让洞内投降。这时,洞内传来一声枪响,原来是邵恩三将军不甘做敌人的俘虏,在山洞内悲愤自戕,壮烈殉国。享年40岁。
五、围屏山抗日石刻
位于连云区宿城乡围屏山南坡一面南的石招崖下立面上,海拔约500米,刻石面南,楷书。
正文:“云台山顶雾苍花,此是抗日大战场:百日争夺暂归去,可根倭儿未斩光。”宽108厘米高66厘米,字径11×15厘米。印款:“一九三八年八月,沈阳周从权题。”款径7×7厘米。周从权,生卒不详,辽宁省沈阳人。1938年8月,守卫云台山的部队为第57军的672团、688团,667团后来因协助672团也参与了连云港保卫成。由此可见,周从权为57军一名团以下级别军官,但属于何团尚待进一步考证。
六、鹿场抗日题刻
位于连云区宿城乡鹿场山道旁一卧石上,刻面向上,楷书。民国时代。正文:“人心不死,国必不亡”宽92厘米、高81厘米,字径18×20厘米。落款:“岐山”款径14×15厘米。
杨凤鸣(1891一1959),字岐山,东海县石榴镇东安村人,生于1891年,爱于1959年,享年68岁。幼年曾人读私整,初识文字。他个性刚直,处事公平,深得乡人的尊重和拥护。1931年后,先后任东安乡乡长区长。1939年2月,日军侵人东海。驻守东海的国民党57军在房山一带与日军激战一天,旋即撒往山东,东海沦陷,国民党县政府逃亡乡下,名存实亡。
日军禽兽之兵,所到之处,杀我同胞,烧我村庄,安据点,建维特会,“以华治华”,实行“伪化”,收罗民族败类作鹰犬。一些原国民党政府的乡长、保长,摇身变为日伪政权的乡保长;一些地方上的反动势力,也认贼作父,为虎作伥,残害民众。眼见日军猖獗,汉奸逞狂。刚刚接受逃亡县长委任的国民党东海县第三区区长杨凤鸣,义愤填膺,大声疾呼:“日本欺我民族,凡有血气者,皆与拼”遂率3个儿子庆福、庆禄、庆寿,组织民众,抗日保家。
日军侵占牛山、石榴树后,东安就成了他们向北推进的障碍。1940年9月8日,100多日军督率一营伪军,从牛山、石榴树两据点出动,袭击东安。杨风鸣亲率苏鲁抗日游击3支队1大队及民众武装300多人,奋起抗敌。杨凤鸣见敌众,命次子庆禄率部分武装在圩内坚守,自己率大部分武装袭击敌后,与敌伪激战一天一夜,毙伤日伪100多人,迫使日伪军撤回据点。杨家房屋始遭炮击,后又被日伪全部烧光。次子庆禄及民兵6人为保卫家乡英勇献身。东安一战,震动陇海铁路南北,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
1941年初,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一部和57军独立旅紧密配合东海工作团,开辟东海县北部抗日根据地。4月,教导2旅老四团一部挥师羽山下,首战山西头,再战尹湾子,由北向南,初步开辟了羽山、末山一带根据地。独立旅从西向东,连战连捷,攻克双店、竹墩、横沟、房家埠,拟攻东安。旅长刘杰素闻杨凤鸣父子抗日保家,即派人传信一封,晓以民族大义,阐明共产党、八路军抗日宗旨,并赞扬杨凤鸣有“为民造福之心,舍生抗战之勇”,请他洽谈联合抗日事宜。杨凤鸣接信后,一些人由于对共产党、八路军不甚了解,怕他去有危险,劝他不要去。杨凤鸣说:“联合抗日,我不去,失我初心”于是自行前往。与刘杰旅长会谈后,高兴地说:“八路军真为民众谋幸福者!”毅然率部参加革命,将500多人枪归并独立旅统一指挥。杨凤鸣任独立旅东海独立团团长,长子扬庆福为独立旅第一营营长。杨风鸣率部编入独立旅后,积极配合行动,出击日伪军。8月,攻克官路口、程庄、颜小庄、藻塘。9月27日,日伪军70多人从桃林据点出犯解放区,杨庆福率部在团林以南地区迎头痛击,激战数日,全歼日军一个小队,打击了敌伪军的气焰,此战得到山东分局嘉奖。长子杨庆福身先士卒,率部与敌搏斗,英勇牺牲。战斗结束后,海陵县抗日民主政府和独立旅召开庆祝大会,钱霖代表抗日民主政府把“民族之光”锦旗授予杨凤鸣。
1942年8月,日伪军以叛徒杨步仁为中心,网罗土匪,对海陵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蚕食”根据地,广设据点,步步推进。日伪叛匪来势凶猛,海陵形势急剧恶化。少数人脱离了抗日队伍,投敌当了汉奸。老百姓感到惊慌,人心不安。在这严峻通人的形势面前,杨风鸣经受了考验,顶住了敌伪的恫吓,诱降等种种手段的威通利诱,铁了心跟定了共产党,怀着对日伪的满腔仇恨,积极投人反“蚕食”斗争。1月3日至8日,教导2旅57军独立旅、11师以及海陵地方武装发起了海陵反“蚕食”战役,我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连克敌伪据点,叛徒汉奸杨步仁的伪别动队被消灭殆尽,仅剩残兵败将200余人。敌伪军数月的惨淡经营,几日之内土崩瓦解。海陵反蚕食获大捷。11月17日,海陵县在羽山前存村召开全县士绅名宿座谈会,庆祝海陵反“蚕食”胜利,杨凤鸣在反“蚕食”战役中参战有功,受大会表扬杨凤鸣拥护共产党,积极抗日,对整个东海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国民党区乡政权中的开明人土树立了榜样;对新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对基层抗日政权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东海工委宣传部长铁秋同志为开辟新区,经常在东安的东南面进行半公开的活动,杨凤鸣就把他安排在亭子埠和东安比较可靠的地方,既提供食宿,又保证安全。后任东安区委书记高星同志和敌工干部邵子珍同志在这一带发展党组织,建立政权,了解敌情,也都是杨凤鸣为他们安排的立足点。
杨凤鸣由于和我党政军领导人员的经常接触,接受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共产党、八路军、老百姓的感情越来越深,抗日到底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原来他在亭子埠开了个盐槽子,就是靠这个盐槽子的收入来保证自己武装的经费来源。在全部武装归并独立旅之后,紧接着也就把这个盐槽子交给了民主政府。此举对解决抗日新政权的经费来源有很大意义。
1940年日伪攻打东安,第一次烧掉了他的家园。日伪烧了,他又盖起来,烧了盖,盖了又烧,连续八次。1943年4月,日伪又一次包围了东安,把东安村东头靠近杨凤鸣圩子住的老百姓几十人,威逼到庄后河边沙滩上,四周架上机枪,诱逼老百姓交出杨凤鸣,谁说出杨凤鸣的下落有重赏。经过抗日战火考验的东安村老百姓,没有在敌人机枪前低下头。杨凤鸣获悉后,明知这是冲着自己而来。经与家里人商量,趁夜间带三儿子庆寿暗中回家,亲自放火烧了3年时间盖了八次的家。为了乡亲,为了抗日,宁可不要这个家。杨凤鸣在抗日战争期间,作为一个富有民族正义感的国民党区长,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参加了八路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日,牺牲了自己两个儿子和家园,为抗日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党和人民的尊敬。曾任海陵县参议会驻会参议、参议长兼武委会主任。1943年8月1日,山东军区在莒南坪上举行“八一”检阅大会,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肖华在会上赞誉杨凤鸣为“抗战老人”。
1945年杨凤鸣任山东省参议会参议员,1946年任东海县参议会参议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海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东海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曾被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七、东陬山“藏军洞”题刻
东陬山古时为海岛,于清咸丰年间成陆,属于中云台山的余脉。在东陬山西北坡有一个山洞,是胡文臣驻守东陬山与日军周旋时修筑的防空工事。它依山而建,利用原本天然洞穴结合人工石墙,顶盖用钢筋混凝土浇筑。题刻石面北,距地面约1.5米,楷书。
藏军洞:宽87厘米、高40厘米,字径17×18厘米;胡文臣题刻:宽79厘米、高97厘米,字径14×14厘米;款径7×7厘米。正文:藏军洞
上款:民国廿七年八月吉旦
字径20厘米,匾额长85厘米、高35厘米,每字饰刻六边形框。山洞里,刻面75×100厘米。
正文:倭寇犯我海疆,飞机到处逞强。为免轰炸殃及,依山筑室避将
下款:上校总队长胡文臣题
正文字径15×15厘米,落款字径6×6厘米,楷书。
胡文臣(1888一1938),字相卿,天津市杨柳青人。出身贫寒,后从军于铭国民政府财政部两淮盐务管理局税警部队。1929年任税警第3区中校区长。1938年夏,胡文臣任由税警部队改编而成的陆军游击队第8军第3总队队长,驻防在东陬山。当时日军已逼近,为勉励部属的抗战士气,题诗:“倭寇犯我边疆,飞机到处逞强,为免轰炸殃及,依山筑室壁将。”刻于防空洞石壁。
9月,胡文臣率部镇守云台山,24日上午,日寇在4架飞机掩护下从高公岛一带分3路进攻胡文臣的防地,胡文臣率部与敌寇浴血奋战,固守前沿阵地,日寇伤亡惨重。战后,胡文臣因守土有功受到一级传令嘉奖并晋升为少将。
1938年11月,日寇由徐州东进,宿迁形势危急,胡文臣部奉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之命驰援宿迁,以阻击徐州东犯之敌。不意接防未毕,日寇大队人马突至,全队被日寇团团包围。成岫翘率部仓猝应战,坚强抵抗,不屈不挠,明知突围无望,犹身先士卒,数度冲锋,毙敌无数,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此役第三总队自胡文臣将军以下全军覆没,成岫翘也为抗击敌人而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消息传来,家乡人民为之悼念,新县文人张恩沛先生写有一首七律:
一自移情海上遥,天涯哭望路迢迢。
下相奇勇无扛鼎,灌水忠魂有怒潮。
豪气不殊齐国晒,诗怀谁继冷人瑶。
异乡战死名犹在,长使丹忱耀碧霄。
八、南城东山徒然洞题刻
位于海州区南城镇南云台山凤凰山东山玉皇宫东北30米处崖下有一个山洞,原为一处自然洞穴,洞口面西,民间称之为“观潮洞”。1944年,垂死挣扎的日寇在凤凰东山多处凿岩开洞,以图负隅顽抗。日寇将“观潮洞”拓宽加深并凿成十字形通道,但工程尚未完工,日本侵略军即宣布无条件投降。山上留下的那些半成品洞穴,成了日寇侵华的有力罪证。1946年春,当时驻南城中国军队的一名文职军官阜宁人高卓然,将日军开凿的“观潮洞”改称为“徒然洞”,并与随行人员在洞口石壁上勒石赋诗3首,以此嘲笑日寇的徒然空忙,并留下慷慨激昂的诗句勉励人们奋发上进。
(一)高卓然题刻
位于海州区南城街道东山玉皇宫院内北侧15米处。徒然洞洞顶上方,横刻,刻石面西,楷书。宽134厘米、高60厘米,字径23×25厘米,款径15×12厘米。
上款:民国三十五年孟春
正文:徒然洞
下款:阜宁高卓然题、住持隆引敬勒。
(二)高建华题刻
位于海州区南城街道东山玉皇宫院内北侧15米处。徒然洞外壁左上角。刻石面西,楷书。宽52厘米高70厘米,字径9×8厘米,款径8×10厘米。
正文:“蠢尔倭奴,残暴妄动。公理难容,徒留此洞。”
落款:“民国三十五年春,高建华书。”
(三)高捷题刻
位于海州区南城街道东山玉皇宫院内北侧15米处。徒然洞外壁右上角。刻石面西,楷书。宽80厘米、高90厘米,字款同径9×8厘米。
上款:“民国州五年春”标题:“观徒然洞偶感”
正文:“扶桑倭寇兮扰我邦,穿穴御袭兮徒然忙。血战八载兮洗国耻,河山重整兮日月光。安莫忘危兮继奋斗,纵横宇宙兮当自强。”
下款:“古燕国桢高捷题”
(四)武柏年题刻
位于海州区南城街道东山玉皇宫院内北侧15米处。徒然洞顶后上方崖石。刻石面西,楷书。宽55厘米、高80厘米,字款同径9×9厘米。
标题:“题徒然洞”
正文:徒作藏身想,倭奴技已穷。一朝同鼠窜,空洞剩山中。落款:民国州五年春,武柏年。”
文章来源于网络 供稿 | 李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