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海州(连云港)------次韵孙职方苍梧山
苏 轼
苍梧奇事岂虚传,荒怪还须问子年。
远托鳌头转沧海,来依鹏背负青天。
或云灵境依贤者,又恐神功亦偶然。
闻道新春恣远览, 羡君平地作飞仙。
------《苏东坡集》前集卷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英宗时为直史馆。神宗熙宁时,上书论王安石新法不便,自请出外,通判杭州。移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贬黄州。后移汝州,知登州。哲宗时召还,为
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历知杭州、颍州、扬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中,又贬谪惠州、儋州,赦还,明年卒于常州。谥文忠。轼文章纵横奔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飘逸清雄,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亦有大名。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当时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皆与交往,为一代文豪。有《东坡七集》传世。
【导读】
苏轼这首七律,是依孙职方《苍梧山》诗的原韵而写的和作。孙职方,名奕,曾为福建运判,是苏轼文友之一。孙职方曾游海州苍梧山,写过歌咏苍梧山的诗,其诗今已难见。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十一月初过海州后不久,因读孙职方的《苍梧山》而和之。当时苏轼行程匆匆,并未亲游苍梧山,只是闻名,而无实感,因此他这首和作多从神话传说加以想象,而无具体描写,就可以理解了。
首联极尽欲擒故纵、回旋跌宕之能事,突出强调对于苍梧山来头非凡的肯定和叹赏。由于苍梧山(古称郁州山,后称云台山)峙立海中,风景奇秀,有似湖南宁远县南的苍梧山(又名九嶷山),故有郁州山"自苍梧浮来"的传说(此说初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郭璞注)。"子年",前秦王嘉字子年,相传为得道之士,凿岩穴居,言荒唐怪诞之事皆验,苻坚累徵不起,著有《拾遗记》。
颔联承前,具体发挥对于"苍梧奇事"的想像。"鳌",传说中的海里大龟。上句暗用《列子·汤问》所载的神话故事;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无底深谷,中有五山,互不相连,随波上下飘荡,天帝命海神禺彊使巨鳌十五,更迭举首顶之,五山始峙而不动。下句借用《庄子·逍遥游》所载的神话故事,想像苍梧山依托背负青天的鹏背从南海徙来的雄奇画境,描绘苍梧山"自苍梧浮来"的苍茫情景。
颈联表达对于海上灵境必与人间贤才相依存,不然又怕它偶然浮来又将浮去的慨叹。"或云",有人说。"神功",神奇之事;"功"通"工",事。诗人既赞美苍梧山为"灵境",又推誉孙职方为"贤者",一箭双雕,匠心独运,显示出和诗的技巧。
尾联承上生发,进层表达诗人对苍梧灵境的赞美和对孙职方能够畅游苍梧山的羡慕。以此作结,点明题意,强烈表露了对登临苍梧灵境的钦慕和神往。
全诗运用极度的夸张和飞腾的想像,给富有神奇传说的苍梧山着上更加浓烈的浪漫色彩,显示诗人心往神驰于云台胜景,并以"灵境"(神境)称之,诚乃港城有幸、港人有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