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欢迎访问连云港山海旅行社旗下专业旅游攻略网站!

客户服务热线:7:30-22:00

181-1521-0001

您当前位置: >>住宿美景>>连云港—海州古城

连云港—海州古城

来源:连云港旅游 | 时间:2022-1-13 | 查看:1683次


连云港—海州古城

景区概况
连云港海州有 2000多年的历史,为淮海东来第一城,素有"六郡古都"和"东海名郡"的美称。自古以来就是历朝府、州、郡、县所在地,也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集中体现连云港市历史变迁的四条老街(海州古城、民主路文化街、连云老街、南城六朝一条街)之一。
秦朝的时候在这里设置朐县,到了北朝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的时候才开始称海州,清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的时候改直隶州为东海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改名为海州区。海州因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及占据鱼盐之利,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523年到1948年,海州地区发生过80 多起较大的战事。


景点介绍
连云港旅游景区海州古城开建于梁武帝天监十一年,也就是公元512年,距今将近1500年的历史。宋朝时候,为了抵御金兵入侵,魏胜带领抗金军民建了双重城墙,将西南的白虎山也围在其中。明朝的时候,城墙的局部已经开始用砖围砌。现在很多老百姓家还收藏着古城砖,上面印着"洪纪"纪年的铭文。当时的城墙很高,有8米高,五个人叠在一起才可以够着城墙边。当时的东门傍海,称为"镇海门",西门通河,称为"通淮门",南门在朐山的北边,因为向着太阳称为"朐阳门"。北门在临洪口,称为"临洪门"。东西北三个门各设有一个座吊桥。康熙七年,也就是 1668年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海州城墙倾倒了将近三分之一,康熙二十四年又发了一场大水,城墙倒了1米以上,后来又陆陆续续地倒塌了很多,现在的城墙只剩下朐阳门了,而且还是复建的。


古牌坊
古牌坊位于钟鼓楼的南面,高 16 米,宽26.5米,整个牌坊仿明清风格,与明清一条街相对称,显得雄浑古朴,华丽辉煌,牌坊上面镶嵌着"东海名郡,海州古城"八个字,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书写的,显示了古城海州的历史地位。


钟鼓楼
钟鼓楼是海州仅存的古城门,有将近1500年历史。城门高4米,内径是3.15 米,长 10.38米,全都是砖石结构,基石高1.9米,上面用砖头砌成券形的拱门。这个门原来是老城西门,明朝的时候扩建州城,改建为钟鼓楼,这个在清朝《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有记载。现在看到的龟驮石碑位于门南,记载的是1995 年重修钟鼓楼的《钟鼓楼重修暨扩建广场记》,碑文是连云港市知名考古专家丁义珍先生写的,由连云港市知名书法家陈凤桐先生所书。在钟鼓楼的后面是明朝知州王同所立的《重修钟鼓楼台记》碑,目前还保存很好。碑额是弧形,高2.5米,宽1.03米,厚度是0.28米,碑的另一面是明朝正德年间的《新建海道碑记》。


明清仿古一条街
海州自秦朝设置朐县,南北朝时候建成以来,更改过很多名字,但是一直是历朝府、州、郡、县所在地。内河航运直达城内,陆路交通也很发达,周边客商都到这里来,形成了以西大街、中大街、钟鼓楼为闹市的商贸中心。清朝末年直至民国初期,海州城仍然是海赣沭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十字街西一直到钟鼓楼更是繁华地段,沿街的商铺有很多,直到今天这里沿街还是楼台错落,雕梁画栋,商铺繁荣,被游人称誉为"苏北的夫子庙"。这条明清仿古一条街是复建的,它以鼓楼广场为中心点,向南到朐阳门,向西到十字街头,向北到古牌坊,街面都是仿照明清的建筑门面,而且仍然保持了原明清的市容布局,分别设置了老字号商铺,金银首饰、玉器、字画、工艺美术品商店,娱乐场所以及海州孔巷文化商业街区,二营巷古玩文化特色街区等等。


准提寺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海州城内。准提寺又名百子庵,距今二千年前,为纪念周文王第一百子而建,取"文王百子图"中百子二字为庵名。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成为念佛修行之道场,旧时为海州信男信女求嗣之所。原百子庵有佛殿三座,佛菩萨像三十余尊,规模极其宏大。后毁于战火。宋代重修,尽管规模小于初建,但仍不失为大庵。原百子庵为一座四合院式建筑,其中的僧房和大雄宝殿尚完整,殿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和南海观音,接纳海内外虔诚弟子。1986年重修,现在的建筑面积是 1200平方米,有左右6间厢房,后面还有6 间禅房,里面供奉的有弥勒佛、四大金刚、送子观音等等,名气最大的当然就是送子观音了。


双龙井
双龙井位于朐阳门广场的西北角,建于明代景泰年间,距今已经有550 多年的历史了。关于这个井,历来有很多说法,但是最可靠的就是《嘉庆海州直隶州志》里面的记载,说双龙井原名叫沙井,或者叫大井,后来俗称双龙井,是因为在井下有两个石雕龙头,水从龙口里流出来,因此而得名。据说在以前海州城的南门外凿井出来的水都是咸的,只有这口井,水很甜,而且无论冬夏都不枯。用这里的水泡云雾茶,据说很特别,所以,用双龙井水泡云雾茶在以前号称海州双绝呢。
在明朝末年爆发李自成农民起义的时候,双龙井进行过一次整修,据说义军有个叫宋献策的头领,为了造福当地的百姓,加上驻军饮水的需要,将双龙井的两股水源重新疏通,增加双龙井的水量,双龙井的两只龙嘴,水源一个向西北,一个向东南,宋献策命人砌成两股水道,让泉水通过水道从龙嘴中流出来,向北那条水道大约有 80 多米长,估计通到海州观音庵附近,向东南水道大约有200米长,通到现在朐阳门广场绿茵高地附近。
自 2001年开始,海州区加大了对双龙井的保护和修缮力度,2001 年到2003年投资了近百万元兴建了双龙井公园。公园约6000平方米,一派江南园林风格。目前,流传于古海州地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与双龙井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结合起来,使双龙井公园成为古韵流转,格调雅致的文化绿园。


朐阳门
朐阳门原是海州古城的南门,现在的朐阳门是在原来的位置上重建的。它和古牌坊位于同一条轴线上,城楼高19.5米,城墙总长是120米,北墙高9.6米,南墙高10.1米,城楼是单檐歇山顶,中间有三个拱形门,城门上朐阳门三个字是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康殷先生书写的。从钟鼓楼向南看去,青山掩映下的朐阳门分外气派,城门底下的朐阳门广场更是广大市民晨练、休闲的好去处。


甲子桥
甲子桥位于海州古城东门外的甲子河上。清嘉庆九年,海州知州唐仲冕率州众百姓开渠,成为东南诸地物资进入海州的重要水道。时为农历甲子年,故称"甲子河"。甲子河开通后,以巨木为桥,桥下可行舟。唐仲冕命名为"甲子桥",并题桥名于碑,其碑至今仍立于桥之南侧。

谢小楼石拱桥
谢小楼石拱桥位于海州南门外谢小楼南侧的青龙涧上,建于民国初年。桥为拱形石结构,俗称"龟腰桥",南北长8米,东西宽2.7米,高3米,桥面铺以长条石,有石栏杆,残存石桩4根,桩高0.8米。


蒋宅
蒋宅位于海州蒋巷东首,为蒋家高祖蒋国钧私人住宅,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蒋国钧(1594~1644). 海州人,明末武举,任台湾水军统领,抗倭时捐躯沙场,明王朝追封世袭。蒋宅为四合院,现存客厅3间,东厢房3间,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大门东向,位于宅东南,为屋宇式。大门对面有影壁(已拆),入厅即为前院,西侧亦有影壁一座,前有石台花圃。前院与后院隔以中门院墙,在住宅中轴线上,界分内外,垂花门砌砖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格式。墙顶为清水脊悬山与披沿相连,中门内两侧设置"威镇金台"和"桔井传长"漆匾,体现了屋主的家世。客厅坐北朝南,面阔厅深,脊高檐翘。四合院前井后园,乱石铺地,大条石镶嵌其间,光滑平整。院内有百龄石榴树一棵,金镶玉竹一片,素雅幽静,古老而深沉。


碧霞寺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白虎山东麓。碧霞寺原名碧霞宫,俗称奶奶庙,系一处道教供奉碧霞娘娘的道场。碧霞宫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后毁于兵火。明末崇祯年间,寿极和尚(海州人俗姓朱)佛学深湛,携弟子延凤,住在原址破庙内,至清顺治年间,重新修复作为其念佛道场,庙宇仍沿用"碧霞宫"。碧霞宫为明末清初建筑风格,占地面积3700余平方米。碧霞宫庙门南向,前有朱雀石,后有玄武石,青龙涧在庙东北侧蜿蜒西去,白虎山在其西侧,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是一块风水宝地。


白虎山庙会
白虎山庙会是海州及周边群众一年一度最大的节日盛会,清代初年就已形成,俗称"四月八会"。庙会期间,城中市民、乡中农人从四面八方涌进会场,逛庙会、买农具、看小戏、品小吃,尽情享受闲暇之乐。沿路棚点遍布,彩旗招展,会场热闹非凡。
花样翻新的商品促销、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令人流连忘返。"海州白虎山庙会"逐渐演变为民俗文化荟萃和展演的舞台,并成功进入首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