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欢迎访问连云港山海旅行社旗下专业旅游攻略网站!

客户服务热线:7:30-22:00

181-1521-0001

您当前位置: >>旅游攻略>>连云港地上石刻--刘志洲山石刻

连云港地上石刻--刘志洲山石刻

来源:连云港旅游 | 时间:2021-12-17 | 查看:686次

岩镌烽火

刘志洲山坐落在连云港市海州锦屏镇之东,是我市一处重要的宋金交战遗迹。它寂静的躺在在山间松林下见证着这段惊险传奇的历史。

1982年连云港市博物馆先后几次对其进行调查,发现了山上的石刻船画、城垣、炮台、"苑囿石刻图"和一处"招信军"石刻。1995年,该遗址由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刘志洲山在秦汉至隋唐时期,和锦屏山统称朐山,到宋代称银山,清末俗称刘志洲山。刘志洲山与夹山、哑巴山三山相连,势成环抱。宋代,山东为海,此处为天然良港,与海中云台山相对应。地居要塞,扼金兵南侵之咽喉,战略位置显要,成为宋金争峙之地。据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南宋初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宿迁人魏胜在山阳起兵,先攻涟水军,再与金兵战于刘志洲山南40公里的大伊山,继而收复海州及其诸县,并投归南宋,权知海州。金兵大举围攻,魏胜率海州军民数退之。又与南宋李宝舟师合作屡退金人。其间李宝舟师曾驻于海州东海县(今云台山,当时与刘志洲山隔海相望)。南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南宋镇江都统制张子盖受张浚派遣,驰援海州魏胜,于石湫堰大败金兵。"《金史•宣宗纪》记载∶金兴定元年、南宋嘉定十年、蒙古太祖十二年(公元 1217年)八月,金海州经略使阿布哈努色尔与宋人战于石湫,南宋兵败绩。南宋嘉定十一年、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六月,李全率军围攻海州不下,七月又与金兵与高桥,不胜,退守石湫。金兴定二年(公元 1218年)南宋高太尉、彭元帅率兵三万驻朐山下隔湖港。金海州经略副使完颜霆出奇兵攻之,宋兵大败,"坠涧溺死者不计"。金灭亡后,这里仍不乏战事。南宋景定三年、蒙古世祖中统三年(公元 1262年)二月李理以涟海三城叛元归宋,三月,南宋朝廷下诏升海州东海县为东海郡,"八月海州石湫堰成,诏知州张汉英带行遥郡刺史、马步军副总管、带行环卫官"。又有《元史•搏尔欢传》中记载了元将搏尔欢从下邳数百里外奔袭海州、东海、石湫三城得手之事,说明宋元时期,石湫仍为军事重地。

而今,沧海桑田,刘志洲山周围数十里早已变成良田,也不复见当年海涛拍岸、波浪涛天的景象,但在山岩上遍布着宋代船画等宋金交战的刻石画面。

1982年发现有多处岩画。石刻船画是在夹山"小姐洞"南100米处的三处岩石上,共刻船画10艘,最大的船身长3.8米、高 2.8米;最小的船身长0.3米、高0.24 米。第一处刻船5艘,表现扬帆航行的场面;第二处刻船4 艘,表现锚泊海面的场面。第三处刻船一艘,也是锚泊海面的场面。在第一处的船画底部有隶书题刻,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戌守城墙遗址在夹山、哑巴山山脊,长约500米,宽4.7米,城墙为石块垒成,残高约有1.5米。

2004年2月12日开始到3月15日连云港市文管办高伟、李道亮、骆琳和桃花涧景区的顾军、陈德全、陈健等对刘志洲山先后进行了 20多次考察,在此次考察中除看到原先的石刻外,考察队员还新发现宋代的船画三处,宋金交战的刻石十余处,宋代阁楼像一处,宋代官吏像一处。

2月12日的考察中发现了众多新的石刻。下面就新发现介绍如下∶(图6)

石刻船画三组。一组在山的东北,距新坝采石厂塘口15米。船画刻有两条船,一大一小,大的船高84厘米、长110厘米,小的船高6厘米,长19厘米,鱼长 23 厘米,宽7厘米,中桅杆高60厘米,前桅杆高36厘米,后旗杆高40 厘米旗宽21厘米,高10厘米、了望斗高14厘米,宽8厘米,三只锚,大锚宽19厘来,高8厘米,中锚宽 10 厘米,高7厘米下锚宽8厘米,高6厘米,舵高10厘米,宽7厘米。此船描绘的是一艘大船正抛锚在岸边,桅杆上的风帆落下,一只长长的船舵在水中,大船身后紧跟着一条小船,而一条小鱼在船底戏水,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生机。战船本身设备齐全,有三只锚、了望斗,风向标、桅杆等物,在整体画面的右上方有"宋信"二字,充分说明此船画为宋代招信军的军备。此船画方向南偏东40度。另有两处船画表现手法极为简单,仅描绘出船身的大体形状,呈月牙状,具体尺寸为135厘米和17厘米。在考察过程中,山下的几个采石厂同时开始放炮,只见炮火连天,硝烟四起,满山笼罩在硝烟之中,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火药味。看到此时的情景,仿佛回到了宋金交战时的场景中,旌鼓齐鸣,厮声震天,宋军在英勇而悲壮抵抗着金兵的进攻。

2月13日,改变考察路线先从哑巴山上开始。哑巴山的"招信军"(以前发现的),在"招信军"的上部有一个八卦形的石窝(中心为石窝,石窗的边缘刻有八卦形状)。翻过哑巴山穿过连徐高速公路,从刘志洲山南坡上山。在刘志洲山南坡新发现的"大□招信部帐前李士,□尚,(一个钟的形象内有'王用')奚润子’石刻。石刻长110厘米,高80厘米。钟型图案高 25厘米.宽4 厘米,字径11厘米,共16字。同时在山南坡偏东发现"金国"二字石刻。在山南坡偏西发现有"象龙图"石刻,图案模糊不清。风化严重。

在船画对面偏南一点的岩石上发现有"右军周一家"字样的石刻,径高9厘米,宽6厘米。在山的北坡处发现"招信军,宋提’’ 刻石,画面长60厘米,宽20厘米,字径10厘米。在山的西坡有一个天然石棚,在石棚的上方,发现了零星的宋代石刻"□右武峰两军□□",字径13厘米,通长70厘米。"东"、"汪"、"张"、"曹万"、"泗州都"和"泗州郡口福"等刻字。

在刘志洲山西部,酒店村采石厂正上方偏南的一块岩石上发现了一处重要的带有明确纪年的石刻∶"招信前部安淮军刘,咸淳七年二月元日记"(均为繁体字),此刻石宽32厘米,高73厘米,字高7厘米,宽12厘米,刻石的方向南偏西 10度。刘志洲山西北坡找到了我们档案记载的"苏总管"石刻,"苏"字高17厘米,宽 20厘米,其他的高7厘米,宽5厘米。而在"苏总管"的同一块石头上发现另刻有"吴舒正"三字。"吴舒正"高 21厘米,宽17厘米。在山的西坡(酒店采石厂上方)发现一处宋代的"楼亭"刻石,在一块长88厘米、高41厘米平坦的岩石上,刻有大小两组"楼阁",大的两层,屋沿上翘,高41厘米,宽37厘米,小的一层,高13厘米,宽38厘米,整体方向面正南。

在刘志洲山东南坡发现一处"招信后部,山下五军一山"的刻石,文字分为三行,刻石长 48厘米,宽40厘米,字高13厘米,宽9厘米。在山的西南坡发现"此石有金人者出日",刻石通高82厘米,宽13厘米,字7.5厘米,宽13厘米。

在刘志洲山东坡,新坝采石厂上方,在船画(新发现的第一组)的东边。距离15米左右,发现"武都统"三个字的刻石,通体高 36.5厘米,字高10.5厘米,宽15厘米。

以上所发现的宋军石刻,字体均为真书。宋代官吏的画像。(图 7)新发现的岩画位于刘志洲山西坡,方向南偏西45度。画面线条粗疏重点刻画了人物的头部,其余部分较为简洁明了。该人物像高 55厘米、宽 46 厘米,其中头高23厘米、宽 22厘米。头上戴一顶帽子,帽子宽 32厘米、高8厘米。画中人物浓眉宽脸,高鼻大耳,气势凛然。该岩画中人物的"展角幞头"帽饰,据《中国历代服饰》中记载关于官吏服饰的资料∶"宋朝百官常视事,皆穿公服,惟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公服幞头,一般都是硬翅,展其两角,只有便服才带软角幞头。"由此可见,刘志洲山人物画像是宋代的官吏。

3月12日,考察人员第三次登上刘志洲山顶,站在宋金交战的城墙上,凭依着宏伟的石筑城墙,举目眺望。城墙下面,满山的碎石,一直伸向山谷,把宋军的足迹带向远方。而那金戈铁马、战鼓号角、厮杀呼喊、腥风血雨,也早已化为一缕历史的清烟,飘散无影,寂静无声。

此时只有那无声的"宋代官吏"图像,向人们诉说宋金交战的情景∶那满山的碎石是在金兵攻上山时,宋兵扒掉城墙上的石块,砸向金兵留下的痕迹;战船的远航、停泊和船只的种类。"招信军""改编,《宋史》记载∶"冬,十月,戊子,以星变,大赦。泗州路分刘虎等,焚断浮桥以遏金兵,因遣将攻盱眙军,未下,金泗州总统完颜实格叛。防御使图克坦塔喇闻变,朝服,望阙拜哭,投水而死,实格遂以州附杨妙真。总帅纳哈塔迈珠亦以盱眙来归,诏改为招信军。";"安淮军"的赐名,《资治通鉴》记载∶"是月,淮东制置使印应雷城五河口,命镇江转米十万石贮新城,赐名安淮军。蒙古统军司库春、董文炳来争,不能得。"满山官兵的布局。"招信前部安淮军"扎驻在山西;"招信后部"安营扎寨在山南;"右军"在山东;"都统"、"总管"在山顶的边缘。在山西南的崖壁上有一个通向山顶的洞穴,上面连接古城墙。显然,这是当年守军使用过的通道了。

考察人员对这些古遗迹详细考证,复原出当时的历史面貌。

刘志洲山还先后发现四处"星象图",它们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它是我们的先民观测天体,对太阳、星辰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先民把太阳、星辰崇拜和农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文明依托这些山川、河流而孕育和发展。

刘志洲山是海州地区山体自然植被最好的山体之一。纵观刘志洲山和周边地区,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历史的悠久和山体美丽。那美丽的山体连接犹如一条腾空的巨龙;那绿郁的松树,千姿百态,目不暇接;那鬼斧神工般的奇石,是自然的奇异之作。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作者李洪波 高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