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海州(连云港)------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十一)
苏 钛
我昔登胸山,出日观沧凉。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
所欣非自罔,不怨道里长。
-------《苏东坡集》续集卷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英宗时为直史馆。神宗熙宁时,上书论王安石新法不便,自请出外,通判杭州。移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贬黄州。后移汝州,知登州。哲宗时召还,为
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历知杭州、颍州、扬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中,又贬谪惠州、儋州,赦还,明年卒于常州。谥文忠。轼文章纵横奔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飘逸清雄,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亦有大名。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当时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皆与交往,为一代文豪。有《东坡七集》传世。
【导读】
此诗为苏轼"追和陶(渊明)诗一百二十首"中《和杂诗十一首》的第十一首,作于绍圣四年(1097)谪居地儋州(今海南省儋县)(见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时年六十二岁。苏轼晚年被贬到海南岛黎母岭附近的儋州(即所谓"黎母国"),却以为与他二十多年前游过的东海"于公乡"风光相像,足显其豁达冲淡的胸襟。汉代于公为县狱吏,决狱平,郡为立生祠,相传故居在东海城北于公浦,于公乡即指此。其实于公乃东海郯人,其子于定国后为丞相,东海人以此为荣,故有此传说。
令人惊讶的是,苏轼身贬海南,心念朐山,更以未能渡海登临当时"东海县"治所郁州山为憾。他对朐山近海处牡蛎相粘成蚝山的景观,对海滨暑路亦如霜秋一样凉爽的气候,印象尤为强烈,并且申明其欣爱之情决非欺罔。这是一代文豪对于古海州发自内心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