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欢迎访问连云港山海旅行社旗下专业旅游攻略网站!

客户服务热线:7:30-22:00

181-1521-0001

您当前位置: >>旅游攻略>>连云港地上碑刻

连云港地上碑刻

来源:连云港旅游 | 时间:2021-12-21

连云港地上碑刻
和摩崖题刻相比,历代碑刻在连云港市的遗存,数量较少,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也逊色于摩崖题刻。
说到碑刻,最早可以追溯至秦始皇八年东巡泰山在琅呀台、泰山等处所刻"颂德石"。石为长方形,似后来之无额碑,然不称碑而称"刻石"。到西汉河平三年(前27年),"鹿孝禹碑"已具备碑的形体,此乃碑之滥殇,到东汉时碑刻盛行起来。
实际上,碑在秦以前就有,惟其用途与后来的碑不一样。后人往往不大了解两千年前的碑,其用途有二∶一是宫庙等古建筑在天井竖立一碑,长方形,上端有一个圆眼,备作拴马,以石为之;二是下葬之碑,埋在墓穴四周,以木为之,上各有一眼,下葬时穿棺绳用,防止棺椁失脱,起到辘辅之作用。所以《隶释》中说∶"碑之有穿,在庙则以系牲,在穴则以下柩"、"汉碑穿无不居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东汉"碑,竖石也",以文勒石,为纪前人功勋而用。碑的形制,初期还仿照西汉时"上有碑首,圆形,中间有穿",并且有了不同的名称,长方形者为碑,上圆者为碣。
连云港市古代碑碣中最为著名的为"东海庙碑",曾收录于《隶释》和赵明诚编著的《金石录》中。原碑早已不存,其文字记载可见于《金石录》∶"汉东海相《海庙碑》云∶惟永寿元年春正月,有东海相桓君;又云∶熹平元年夏四月,东海相山阳满君。其余文字完者尚多,大略记修饰祠宇事。而其铭有云∶浩浩苍海,百川之宗。知其为《海庙碑》也"。洪迈《隶释》中全文收录并有跋∶"予官京日,将士往来朐山者云∶海庙一椽不存,不复见此刻矣"。顾蔼吉(隶辨》中说∶"碑,永寿元年东海相桓君修饰庙宇,部椽何俊等欲镌石,桓君止之。熹平元年后相满君惜其功绩不著,乃为作颂立碑"。碑的后面尚有一行十七字∶"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天下碑录》云∶"秦始皇碑,东海相任恭修祠,于碑背刻文,在朐山,此阴是也。碑缺任君之名。赵氏、洪氏皆以为惜,乃于此得之"。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连云港市最早的碑刻是《海庙碑》;秦始皇所立之"秦东门"就在东海庙附近。东海庙碑大约毁于宋金交战时期。从遗存的碑刻拓片来看,文字结体古拙,方圆兼具,体势雄崛,为汉隶中之佼佼者。碑阴的17字,亦隶书却形体扁方,严整中显露出一股妩媚的生气。
刻碑遗存中,连云港市博物馆保存的宋代米芾书刻的墓志残碑,艺术价值较高。此墓志1976年出土于朐山宋墓,出土时已残,碎成四块,有65个字可识。最大一块宽26.5厘米,高 18厘米,墓志的左下角有"涟水军使米带"款。米带是宋代著名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为文奇胜,不蹈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翦,得王羲之笔意"。
连云港花果山海清寺塔壁碑纪∶海清寺塔矗立于大村水库之滨,古塔九级八面,纯砖结构,为苏北历史最久的一座古塔。在塔体各层内壁原镶嵌刻碑十余块,多为捐赠功德碑刻,书法一般,但为塔的始建年代在北宋天圣元年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五代王氏墓志∶1956年月 12月出土于海州东门外玉带河下五代砖室墓中。墓为长条砖筑成的单拱顶墓,随同出土的有14件白瓷器和一些金银器以及二十四件形态各异的木俑。其中石质墓志一件,长、宽均为 48厘米,厚 19厘米,真书,结体严谨,身架停匀。根据墓志记载∶该墓为吴太和五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下葬的海州刺史赵思虔夫人太原县王氏,享年41 岁。该墓志是一件难得的五代书法艺术作品,现藏南京博物院。
目前,连云港市保存完好的尚有海州《重修镇远楼碑记》、《明神宗续颁藏经敕谕碑》、明《院道明文碑》和《圣喻》碑、清康熙《重修云台山香火田地碑记》、《海州乡贡进士题名记》碑、赣榆县《陈鸿寿治水碑》、南城光绪《环境保护碑》及沈云需太夫人墓志及《新浦天后宫碑记》、《王得胜纪功碑》及灌云《李味辛纪念碑》。这些碑刻中有的反映出重要的史实,如《新浦天后宫碑记》就为我们研究新浦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史地背景,而《环境保护碑》则是全省乃至全国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立法意义的关于水源环境保护碑,具有典型的意义。碑刻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它所包含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的内涵十分丰富,更有着书法艺术的价值。石刻文化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一个城市的旅游资源。人们旅游读碑,在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长廊中徜徉,既是对历史的审视回顾,又是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