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欢迎访问连云港山海旅行社旗下专业旅游攻略网站!

客户服务热线:7:30-22:00

181-1521-0001

您当前位置: >>旅游攻略>>连云港古城遗址考察--赣榆古城考

连云港古城遗址考察--赣榆古城考

来源:连云港旅游 | 时间:2021-12-3

赣榆古城考

连云港赣榆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临黄海,西接沂蒙南麓,西、北两境与山东省接壤,南境与连云港市区和东海县相邻。赣榆以其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物华人杰、资源丰富而名、素为"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的鱼米之乡。据史书记载,赣榆县内现存四座汉代古城遗址,我们计划用两天的时间,全面细致地对这四座古城进行实地考察。

1.祝其古城

祝其古城,位于赣榆县班庄乡古城村西侧。路东有隆起的土丘,这便是祝其古城遗址了。

祝其本是春秋时的地名。《左传•定公十年》载∶"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到了秦汉时期,设置祝其县,南朝至宋废县,至唐时复置,寻省入怀仁,故城址在赣榆县城南。《风俗通志》中载道∶"宋戴公之子祝其为大司寇,其后为氏",《路史》中也有记载∶"东海之怀仁,故祝其也,或以地为氏",这便是祝其一名的出处了。

祝其县在今赣榆县西部,与秦汉赣榆县同时存在。《旧志》称;祝其是县汉置,宋废。城在旧城西五十里"。所谓的"城西五十里",便是指今天的班庄乡古城村了。《赣榆县志》记载∶"古祝其原城为子母城,大城呈长方形,边长1华里,城内面积375亩;小城在大城西北角,呈长方形,城内面积45亩。"在今天班庄乡古城村东南角与西南角,均遗有城墙残壁。1981年6月的一次发掘活动中,在西城西北角出土了土铜镜一面、汉制铁剑一把、东汉五铢钱一串,还有汉代绳纹陶器残片与陶水管等文物。古城村东北2000米处又发现石垃沟遗址,出土有汉代筒瓦等物。至此,古城村为汉代祝其古城遗址便已确定无疑了。

汉时的地方城邑,多为土制,经过数千年的风吹雨淋,早就被侵蚀多半,再加上前些年没有保护意识,乡民多从这些"土丘"上取土,这才让古城遗址"日渐消瘦"。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关于游水条中多次提及∶"游水又北历羽山西"又北经祝其故城西"。游水是赣榆古代的一条大河,它流经城西,自西南,流经东北,经城头、土城、龙河,在柘汪入海。这是古代赣榆境内的运盐河。盐仓城就位于河口,堆放在盐仓里的盐,通过这条河运往鲁中南和豫、皖等省。从盐仓城到莒城,水路28里,从莒城到古城又是 28里,这就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两个水廿八"。

明代诗人方尚祖有一首咏赣榆的诗句∶

祝其开地险,纪障营城闻,烟抹溠金黛,山横夹谷云。

瑶光连远树,海色荡斜曛,遥指秦碑耸,近湖起波纹。

诗里描述了赣榆县境内古城险要的山海秀丽风光,诗句简洁而深邃,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显得明快又含蓄。


2.土城古城

土城遗址位于土城乡驻地土城村,是县内汉代三大古城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考古工作者实地考察,土城古遗址的城墙是用土夯成的,两面用夹板,中间用绳连接一层层夯上

去。现在留下的古城墙上,仍然可以清晰地看见当年系绳的绳眼,层与层之间的痕迹非常明显。从城周围汉墓群,出土了大量汉代青铜器、漆器和陶器,可见当时的土城一定很繁华。现存的土城古城遗址分为两段,西南角与东边各有一段古城墙。

照例是车停在路边,我们步行沿着一条乡间小道往前,可见一段地势略高的农田,那略高的农田,其实已经在古城之中了。

我们登上那片地势略高的田时,其实便是站在了昔日土城古城的城墙之上。远处,有农人在耕作,我们脚下的田垄上,尽是发出幼苗的花生。展目向西南眺望,可见一截孤单的土丘耸立在平原上,那便是土城古城西南角仅剩的一段城墙了。这时夕阳将落未落,一抹清白的余辉从土丘之后掩映过来,土丘便仿若隐匿在一层薄薄的暮霭之中。

我们步向古城,好像走进一段数千年前的时光。

土城古城遗址的西南段,是一截古城墙的拐角,经过岁月沧桑,拐角已经没有了棱角。但当我们伫立在城墙之下,依然可以清晰地看见城墙清晰的层次以及遍布其上的圆形凹痕。

看着土城遗址,实在不能把它和昔日的繁华联系起来。据记载∶"土城城内为棋盘街,共占地 54亩,南北四条街,东西也是四条街。南北东西各长 800公尺,墙外有6米宽的环城路,环城路以外有近 40米宽的护城河,护城河上还设有吊桥。土城城墙顶宽4 米,靠外一面有砖垛,砖垛长2-3米,砖垛间隔5米"。据说,为了躲避战乱,周围72个村的村民都能到城内暂住,因此,据说城内共有72眼水井。

土城内的地名也颇有讲究。城内西北角有一块地叫"小牢",有块地方叫"大堂",这说明当时土城并不是一个小村落,而是一个城池。城门沿是砖砌,门为拱形,城门属木质材料,用铁条箍成。每个城门洞里有一门铁铸的大土炮,装火药和碎犁铧铁片,以对付攻城之敌。记载中昔日的繁华若梦,已俱付东流之水。唯剩下这一方土丘,还在寂寞地孤单耸立。

考察完土城古城遗址的西南段,我们再驱车前往东城城墙。

现存的东城城墙形状仿若一个梯形的土丘。

我们在城墙之下遇着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太太,据她讲,上世纪三十年代土城古城还是相对完整的,东西南北各有城门。到了1943年春夏汛期,城墙全部倒塌。再加上后人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不断从城墙取土,才致使古城墙受到了严重破坏。

原来古城是这样衰败的。


3.盐仓城

盐仓城位于龙河乡境内,是汉代赣榆县县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赣榆"条解释∶"赣榆县,汉置,三国时废,故城在今江苏省赣榆县北,一名盐仓城。"

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赣榆故城,名盐仓城,在县东北30里,汉旧县也,属琅琊郡。《魏书•地形志》∶"归义有盐仓。"魏之归义县,就是前汉之赣榆。

《赣榆续志》引《嘉庆海州志》载∶"县治北30余里,土垒巍然,由来莫考。"1962 年秋,南京博物院考古证明了盐仓城即为汉代赣榆县城遗址,因周时曾为盐官驻地而得名。

盐仓城现存遗址亦分为两块,我们先去的是城西南角遗址。

城南角古城的痕迹现在只浓缩为一个小小的土堆了。土堆在一块田地的边上,高出地面两米有余,直径也就在两米左右,上前察看,堆上还有一个明显的大洞。遗址边上不足 20米,就有一户农人搭建的棚子。

我们离开仅剩西南遗址,走出老远回过头去,只觉那凸立在田边的遗址仿若一个稻草人,孤单地守护这块大地。

盐仓城东北角的古城遗址一眼看去,像是一截断裂的城墙。据考,原来的盐仓城略作方形,城墙系夯土筑成,东西、南北各长约1000米,外围城周6公里,内墙城周4公里,四面有城门、根据当地老人回忆说,城墙有三间屋宽,可并排跑十匹马。城墙遗址内曾发现有房基、墓葬、铸铜、冶铁、骨器、陶器、石器等手工作坊以及丰富的遗物。

盐仓城西北角有一庙台子夯土遗址,高出地面3米,东西长120米,南北宽 115米。据考,这里原来的古建筑物很多,主要分上庙和下庙。上庙兴国寺,寺内有罗汉殿、三官殿、关公殿、马棚;下庙名为兴隆观,观内有玉皇阁、地灶王、子孙殿、奶奶楼等,合计殿堂房屋99 间半。相传唐朝大将尉迟敬德曾在此督修。下庙东侧殿前,有两株白果树,过去曾是朱蓬口出海渔民归航的标志。

1980年曾对庙台子进行小面积发掘,判定其文化层有三层,依次迭压∶上层为秦汉文化;中层为商周时期;底层为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有绳纹瓦片、曲纹瓦当、铜箭镞、铜印章、铜钱、铜刀、铜镜、鬲足、豆、罐、圈足盘、平底盆、陶纺轮、铁犁铧、炭化稻谷、石砺、骨锥、鹿角、铁渣等。附近还发现有石药辗、博山炉、无字刀币、汉铁权、汉画像石、大型汉釉陶壶、陶井圈、吊棺、尸骨、铁剑,铜剑等。

盐仓城遗址的西南角,据考为古代作坊场地,石具、铁渣比比皆是。距此往南 300米,原游水古道处,发现有大量的柞木。《光绪赣榆县志》卷之十三载∶"县北三十里盐仓城玉皇阁前,阁址高丈余,上有碑,重千余斤,县人姚青山负之而上,莫考所自,殆泰山碧霞元君庙倾梳妆楼之类也。"梳妆楼即奶奶楼,石碑还在,但上面的文字却已模糊不清了。

在《增修赣榆县志》中记载刘守良的《过盐仓城》诗一首;

劳人车马易黄昏,晚渡墟城逸思存。

河自西南流入海,路从高下乱通村。

鼓中日落处闻寺,荆棘秋荒半没门。

为惜梳妆楼上草,年年留绿怨王孙。

在城东约3公里,有歇马台,传为盐官东巡歇马处;城东门外董氏祠堂,有一株卧龙松,为赣榆第一大名胜。清代赣榆知县湖南长沙徐树锷题篆"海上蟠龙"碑现存。去城西约5公里,即秦代著名方士徐福故里。去城北1 公里,有因"拱卫齐国"而得名的东拱齐村。

盐仓城的没落,是在清咸丰(1860年)九月,捻军鲁王血洒紫阳桥后,余部退驻盐仓城。当地权贵周翰儒带额72村的反动武装,同清军一起对捻军联合剿杀,使盐仓城在这次战役后彻底化为一片废墟。后来曾有民间艺人,根据上述的史实,编出一部长篇鼓书《黑盐仓》,四乡说唱,传播甚广。


4.纪障城

告别盐仓城,我们下一站是位于古游水之北的纪鄣古城。

我们驱车来到了海滨村庄——柘汪乡的东林子村。站在村东海堤上,抬眼东望,阳光辉映下的海面,水天一色,顿时心旷神怡。但见,左前方的岚山,逶迤壮观,风景如画;右前方的秦山若隐若现、似沉似浮犹如一把琴;远处的云台山在雾气缭绕之中,酷似海市蜃楼,好一个绝妙之处,欣赏着眼前梦幻般的风光,思绪在追寻着已失落的古城。

我们走访了当地一位年过八旬的老渔民,他指着正前方的一片海水,很风趣的说∶我从小在海边长大,小时候常光着屁股在海滩上耍,有时潮退了.还能看见城的西门楼。

这就是我们寻找的纪部古城遗址,然而,我们眼前看到的却是一片海洋和白帆点点。纪鄣古城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南面紧靠游水入海口,东面又靠获水河入海口,它便位于两条河入海相汇处。隔荻水河是岚山群峰,以岚山群峰为屏障,纪鄣城成为船只云集避风的天然良港,海运和河运舟楫十分便利。秦徐福船队就是在这里集结东渡的。《江苏航运史》指出∶关于出海口、当以徐福村东10余里之古纪鄣城最恰当。""徐福从徐福村附近出海后,当沿海州湾北上,至琅琊湾中斋堂岛、沐涫岛,令童男女沐浴更衣,再北上经胶州湾之徐山,过徐福岛入大海东去。"

《左传》记载∶"鲁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不事齐故),莒子奔纪鄣";杜注∶"纪鄣莒邑也,东海赣榆东北有纪城";《路史禅通记》∶"有纪氏,有鄣氏";《通志》载∶"纪,都纪,迁于剧,注,纪本在东海故赣榆县纪城是"。

光绪《县志》载∶界墙城,即纪鄣城。"界墙城,县北六十里,东际海,西连山",以东际海西连山的方位来测定,岚山头东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遗址即纪鄣城无疑。

《水经注》载∶"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北,又东北径纪鄣城东北入海";杜预《左传》注∶"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鄣城,即此城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纪鄣城址在今县城东北境内。

另据国名记载∶"炎帝后,姜姓国",但从史料考证,炎帝之后,周封国不在此地,估计可能是炎黄两大部落在阪泉战后,炎帝部落失败,其部落中有炎帝之裔,逃遁于此建国。《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九年(前 523年)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郭,又派孙书继续讨伐,莒子开西门逃出,齐兵遂侵入纪鄣城。"

又据柘汪乡响石村的老渔民说秦山东北的海域中有一道深水约二十米,底下多泥,鱼的种类也比附近的海域多,有一道水域距海岸约有四十里,以现在的资料推断,这道深水可能是古代的海岸,秦山以北,应是一片大陆地,这片陆地就是古纪鄣国的国境。

《太平寰宇记》记∶纪鄣"在怀仁东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多",这就证明纪鄣在宋代以前,已受到缓慢的海浸。纪鄣城被海浸没的时间,大约在一次海浸之后。民间传说,浸了石河城。石河城在史料考证中从来没有此地名的出现。只是在清末时本地的柳琴戏中,有一出戏名叫“牧羊图"。戏中有这样一段戏词∶"我家祖居石河城,自海浸之后,剩我单身一人,无家可归,生活没有着落,只得给财主家牧羊,思想起来,真正可叹。"由此可见,当地传说的石河城,可能就是纪鄣城,根据"浸了石河城,出了日照县"的传说。纪部城浸没的时间应该是在金大定年间。清乾隆初年退潮时,站在柘汪东海岸东望纪部城散址还可以隐约可见,随着海水的不断西浸,不知什么时候,终于连最后一点痕迹都消失不见。

公元一六六八年七月二十五日,郯城大地震后,海州湾北起岚山头南到兴庄河,沿海海岸下沉比较明显。《嘉庆县志》载∶"响石村东十里,叩地有声,逾此,则不应矣。"这有力地说明,响石村东十里的地方,由于下沉暂时悬空,所以叩地有声。村里的老渔民说∶"小沙以东的海中有一道水深约十米槽流,从西南到东北。"这个槽流就是古游水河道入海处的痕迹。

历史上的纪鄣城依山傍海,繁荣发达,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史书把纪郭城列为赣榆县八景之一,可见其风姿非同一般,然而,时过境迁,纪部城在金大定年间浸没于水下。纪鄣城,虽然在地面上找不到了,但它那美好的传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高伟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