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欢迎访问连云港山海旅行社旗下专业旅游攻略网站!

客户服务热线:7:30-22:00

181-1521-0001

您当前位置: >>旅游攻略>>云台仙境延福观---连云港东磊延福观

云台仙境延福观---连云港东磊延福观

来源:连云港旅游 | 时间:2021-10-20

 云台仙境延福观

 

    明清之际,可能是受全真教三教合一的思想影响,连云港云台山地区的庙宇佛道杂糅,相互包容,多共处一殿一舍。位于南云台围屏山半山中的延福观同样不例外。连云港旅游景区东磊延福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两度重修。也有方志记载说其创自明代“三内相”或“三中官”的,时间在明末天启、崇祯间,然而清代光绪十九年的那次重修确是无疑,因为山门外墙上嵌砌的《重修延福观碑记》可以证之。


    延福观,又名钟鼎,俗称中顶,还有称之为“南磊”的。它是连云港地区规模最大的道观之一,其建筑也是严格按照道教“顺应自然、还于自然、美化自然”的宗旨设计营造的。

从连云港海州区云台乡东山村后顺石级上山,行至半山,只见峭壁之上有一巨石垒砌的高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近20米高,极其陡峻。登斯台也,回首东望,极目千里,海天一色,蔚为状观,这就是明云台三十六景清云台二十四景中的“平台水月”奇观了!延福观就建在这平台之上,整个道观依山势而建,以围屏山绝壁为天然屏风,座西朝东。原有山门三间、南、北配殿各五间,正殿五间。现只有山门保存完好,余皆毁于文革中。但从现存基础上仍看得出当年修观者巧妙利用山势地形、因高建殿的匠心独具。延福观山门面阔三间12米,进深五檩8.2米,硬山式,脊高10米。开单拱券门,门上为朱书“敕赐护国延福观”七个楷书大字的石刻匾额。据考证,山门的梁架均为明代原物。山门内两厢整齐地摆着十余块碑刻,其中7块隶书碑刻是清末历任翰林院编修、邮传部侍郎、吏部侍郎的地方名士沈云霈所书,据当地老人回忆,山门正中原有一座神龛,高3米有余,龛内正面是道教灵官像,王灵官司镇守山门是道观之例,背面则是华佗像。穿过山门,进入院中,顿时豁然开朗。院子内已长满了参天的柏树和水杉,这是文革后南云台林场工人们栽植的。院子南北两侧各有五间平房,据当地人讲,这是南北配殿废圯后,林场重建的库房和办公室。但我还是觉得北边的配殿应是原来建筑,只是后来稍加修整而已。就在北配殿内,至今还存放着一架清代皮鼓,直径1米有余,然而,不知何时,鼓面被人敲裂了。院子内西边正对山门的地方有用块石砌筑的平面,这就是正殿所在的丹墀了,我在一次考察中发现丹墀边缘每隔2米一个柱洞,说明原来是有栏杆的。根据1956年我市摄影家来俊华先生拍摄的图片资料,丹墀正中原有一座青铜鼎炉,高约5米,重4000斤,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香亭,下部为鼎炉。正殿就位于这鼎炉之后,原先也为硬山式结构,只是四周绕以回廊比较特别。前后是檐柱式廊,而两侧墙的廊是辟山式廊。殿内正中供奉三官大帝神像,而龛背却供奉着南海千手观音,且开有后门,与正面殿门同式。从正殿后供奉观音来看,《云台补遗》所记不假,延福观确是在建于明代洪武三年的观音殿基址上重建的。当地老者介绍,正殿屋脊上原有一宝瓶,用风磨铜铸造,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为防盗贼,还用两条铁链将其锁于脊上,2002年,附近乡民集资,在省文物部门支持下重新恢复了大殿,并请来了南京的马道士,续上了往日的香火。


   连云港东磊延福观西南,与原南配殿一墙之隔是玉兰山房,有小门与延福观相通。玉兰山房是清康熙年间的灵霄道长所建,面阔三间,硬山构造,建筑并不为奇。然而,院中的4株玉兰树,却颇有影响。其中一株高17.2、胸围3.36米,一株高17.6米,胸围2.39米,树龄均在800年以上,乃中国玉兰之最!每逢农历二月末,玉兰花开,花团锦簇,清香四溢,引来无数游人驻足留连。清两江总督陶澍观此美景后,欣然命笔赞之:“奇石似人花下立,仙人如鹤竹间来。”


    连云港旅游景区延福观后侧,还有玉女洗头盆,其上还有斗姥阁遗址。附近还有“九转丹成”、“登山观海”、“万壑朝宗”、“小蓬莱”、“仙家乐境”、“群仙聚会”等众多石刻题勒。山、观、树、刻相映成趣,自然绘就了一幅秀丽的人间仙境图!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周锦屏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