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东海孝妇祠---连云港市庵观堂院遗迹
东海孝妇祠在连云港市开发区朝阳镇新县村北、港城大道公路南侧,俗称娘娘庙、窦娥庙。文革中被毁.辟为粉条厂。1997年原连云港市云台区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今由市佛教协会管理,名之兴国寺。有正殿三间、前殿三间,山门三间,均为硬山式仿古建筑,碧瓦红墙,与其东侧巨平山上的绿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山门设于正殿、前殿之间,面向西,额悬"兴国寺"金字黑题。
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孝妇祠在东海县北三十三里,巨平村北",明张峰《隆庆海州志》曰∶"在东海新县北二里,孝妇冢前,正祠三间,东为慈孝堂,与姑并祀。东厢二间,门二重,有司春秋致祠";清唐仲冕《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然州境奉祠,历年久远,人皆呼为奶奶庙。秉彝之好,妇孺皆同,其俎豆当与山海并永矣!乾隆四十八年春,知州林光照因开浚涟河,晴一月,工竣,蠲俸其祠。嘉庆八年秋,知州唐仲冕祷雨于祠,三日而雨,题'孝德灵感',以彰其灵";近人张学瀚《云台导游诗抄则曰∶"清道光十二年壬辰,两江总督长沙陶澍巡海至此,焚香乞子。次年得子,感其神灵,蠲俸兴工,式廓旧规,虔新塑像。饬海州牧王川宾,分司童濂督工。十九年九月经始重建正殿三间,东厢三间,西厢三间,前山门三间,均画栋雕梁,整齐严肃。又建于公殿三间,慈孝堂三间,众神殿三间,前山门三间,厨房三间,东屋三间,以及环冢筑垣三百余尺。至道光二十年八月落成,计期将及一年。周围种植树木,阴森茂密,以肃观瞻。殿前松柏摩霄,海棠抱月;殿后古木参天,寒鸦晚噪。西厢一望,狮岩耸立,斜阳横亘于前。岚光飘荡,拖于几席间,真胜境也。州牧春秋日,猪羊各一口,香帛酒醴,致祭庙前;地方绅士赞礼,庶几根本克端,无亏至性焉";清《云台山志》也载∶"孝妇祠,即汉东海孝妇也,祠在新县北二里,傍有二冢。相传孝妇死附于姑墓,工人为之祠于墓侧。海州每年春秋以少牢祭之";民国《连云一瞥》则曰∶"……每年废历三月三日,香火甚盛。即明顾乾'荒祠春会'为云台三十六景之一"。由此一干史籍所叙,连云港地区从北宋到民国,祭祀孝妇的习俗蔚然成风。孝妇祠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香火也越来越旺,竞然发展成为如今每年定制的"庙会"!
1984年全市文物大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在孝妇祠遗址旁的粉条厂货场,发现了有关孝妇祠的九块残碑、有白色大理石质的"汉东海孝妇祠"山门匾额,楷书阴刻,宽1.45、高0.47、厚 0.15 米,字径20厘米;有明代嘉靖年间海州知州王同撰《哀孝妇》诗刻残碑,高1.30、宽0.47、厚0.16厘米,行草阴刻,字径8厘米;有民国江苏督学易君左的《孝妇吟》残碑上半部,残高 1.15、宽0.37米,楷书阴刻,字径6.5厘米,篆额"孝妇吟"。此外,还有《慈孝堂山门田地碑》以及《孝妇祠田地碑)等残石。
东海孝妇祠,我去过三次。第一次是1990年,刚刚工作的我在海清寺塔院内见到了那块"汉东海孝妇祠"门额。关于东海孝妇窦娥(或周青)的故事,国人可谓耳熟能详,我当然也不例外,可东海窦娥是自己的"老乡",我还是头一次听说,更令我惭愧的是云台山里的娃娃们也知道"窦娥庙"就在朝阳镇!所以,带着求知的好奇和疑问,我约了朋友一块,直奔朝阳。当时的孝妇祠清末硬山式民居一样的墙、壁基础尚存,东西厢房还被工厂利用着。只是屋里屋外堆满了货物,难觅圣祠当年香火鼎盛的旧貌。至于祠后孝妇冢的位置却只有靠当地老人的手指确定了,因为那儿已经被人建造了房舍。第二次是1997年,云台区政府为搞旅游开发,把工厂迁出祠外,在孝妇祠原址上建起了一座三间大殿,名曰∶"孝妇殿"。新祠新貌,也颇严整,当地百姓拍手称快。我去却不是为了进香乞福,只是想看看1984年发现的那几块残碑!可是那些碑却不知了去向。第三次是2003年5月,非典疫情刚过,我就和几位同事不速而至。迎接我们的是衣着整齐的佛门弟子,正是他们把孝妇祠改名"兴国寺"的。当然也正是他们把原先的娘娘庙清理得干净利索,也正是他们把1984 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而前几年又不知下落的那几块残碑重新搜集起来。住持僧还说要利用这些残碑修建一座碑廊呢!这次造访我才发现,东海孝妇祠的原有建筑,在地表上还可辨认的只有正殿东首的厨房和东配殿(慈孝堂)的台基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路过郯城,在郯城东郊1公里,路南50米,东距孙葛庄村500米,西距东外环30米的地方,见到了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孝妇冢。冢高6米,周长80米,在冢旁孤零零地竖着两块石碑。细读碑文,方知一块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所立,一块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所立。孤冢一座,清凉世界。难道这就是清唐仲冕《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所记载的"……(郯)城南十里有孝妇祠墓,甚严整"的东海孝妇之冢吗?刹那间,在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张画面∶只见朝阳孝妇祠的那几块石锈斑驳的残碑正静静地平卧在慈孝堂那巨型条石垒砌的石阶旁,好像正默默地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东海孝妇祠往日的繁盛与凄凉。此时,我不禁对那些常伴着青灯诵经的人们油然而生起了丝缕同情和敬意!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周锦屏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