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欢迎访问连云港山海旅行社旗下专业旅游攻略网站!

客户服务热线:7:30-22:00

181-1521-0001

您当前位置: >>旅游攻略>>秀骨清风——连云港双龙汉墓古尸重见天日

秀骨清风——连云港双龙汉墓古尸重见天日

来源:连云港旅游 | 时间:2021-10-20

秀骨清风——连云港双龙汉墓古尸重见天日

2002年7月,连云港市博物馆为配合道路建设,抢救性发掘了连云港海州双龙汉墓,出土了一具西汉女尸,这是继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湖北荆州汉墓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汉代古尸,是我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事件。

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尸主要分为六类,包括木乃伊、尸腊、冰冻尸、干尸、揉尸、马王堆类的湿尸。中国历史悠久,古尸资源丰富,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汉、唐、宋、元、明、清的不同时期,陆续有不同类型的古尸出现2000 多具,绝大部分为新疆干尸(因其在干燥环境下脱水后易保存的缘故)。连云港市双龙汉墓古尸(图1)属马王堆类型的湿尸,并且是浸泡在棺液中,极其稀少珍贵。其科研价值、历史和现实的意义极为突出,古尸及墓葬与环境的综合研究,为探讨人类的体质特征,以及人类群体间的关系和复原古时人类的生存环境提供第一手实物资料。

也许谁也不会想到海州的地面下竟会长眠着这样一位名"凌惠平"的西汉中年妇女,2000 年的沧桑巨变没有能够腐坏的躯体和容颜,就那么不经意地她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上海遗体防腐研究所研究员徐永庆考察后认为,其体表形态基本完整,经过2000多年仍保持如此之好,实属罕见,且该汉墓规模远小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墓中女尸却能更好地保存至今,简直是个奇迹。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在看了该汉代女尸照片后激动地指出∶包括连云港海州双龙汉墓女尸,中国目前发现的汉代"湿尸"共有三具,前两具发现都比较早,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等客观条件加上人们认识不足两具古尸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出土后及时得到了抢救保护和社会关注的连云港汉代女尸,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发现∶意外还是注定?

2002年7月7日下午4时多,连云港市区西南城郊约7公里的通往海州石棚山风景区花园路基建工地上,一名挖掘机司机正在操作,突然发现机械运转吃力,当时以为是碰上了地下岩石,再加足马力一使劲,阵阵黑烟之后意外地发现挖出来的竟然是一具棺材和一些长长的厚实的木板(后确定是为椁盖板与北侧板),便立即向施工负责人报告。连云港市文管办副书记孙亮和市博物馆副馆长程志娟接到汇报立即赶到现场,从墓葬形制初步确定为汉墓。但从现场已暴露的情况看,该墓肯定不只一具棺,当时天色已晚,所以决定先守住现场,待第二天进行发掘清理。

无风的夜并未带来一丝凉意,反而是异常的闷热。市文管办孙亮、骆琳、石峰及几位公安民警同志守了一夜,虽然很困但大家都强打精神不敢睡去。另外面对已展现在眼前的制作考究封闭完好的棺和厚重的椁板,大家又都很兴奋,等待着天亮后的清理。期间大约凌晨3 点多钟,一阵"突突"的摩托车声音引起了大家警惕,在发出警示后摩托车加大油门向南奔走了。

2002年7月8日上午9时,正式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开始。首先清理出墓圹,由于墓穴已被破坏至椁室盖板,该项工作很是顺利地完成了。从已有平剖面看,墓葬为土坑竖穴木椁墓,挖掘在灰黄板结的山土上,墓壁与椁室间填充10余厘米厚的青膏泥。(图2、3)平面呈"刀"字形,东西长 4.20米,南北宽3.60米。北侧一椁盖板和边板及其下棺已在 7月7日被挖掘机一齐掀出坑外,而其余部分目前状况良好。用清水冲洗墓室较长部份的余下的东西向两块各单长3.40米,宽0.90米,厚约0.24米的两块椁室盖板时,在中间一块右下角发现凹印隶字"东公"。最初认为是墓室边厢的该墓的南部份,在移走大小大致相同的五块南北向紧凑排列的盖板(单长1.27米,宽0.48 米,厚0.23米)后,却发现其下为另一较小椁室,紧挨着北部椁室且内只有一口棺。至此整个墓的布局为一穴两椁室四棺,南椁室内单棺为4号棺,北椁室内由南往北依1 号棺、2号棺("东公"棺)3号棺(最早发现的弃置墓室外后发现为"凌惠平"之棺)。揭开椁盖板下一层薄薄所谓"天花板"时,发现两个椁室内均积满了地下水。首先排水,为清理工作扫清最后的障碍。此时正值中午,烈日当顶,再加上莫名的兴奋,现场每位考古人员都感到头脑眩晕。稍事休息后,工作程序进入了最为关键的一步——-清理椁棺内的遗物。该墓唯一的北椁室脚厢抽空水、清除淤泥后,令人意外的是竟然空空如也,只在南椁室内发现孤零零的一只木俑!每个人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难道该墓以前被盗过?要是被盗的话那保存完好四口棺木又该如何解释呢?忐忑不安中,在连云港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项剑云的带领下,打开了墓室中的三口棺,同样浸满了积水,略显清亮,棺内沉积着一层细细的淤泥,其中二号棺清晰可见保存完好的人骨架(后经医学专家鉴定为男性,40多岁)。4号棺内四散飘浮着大小不一,形状多样的漆盒(杯),有圆形、方形、耳形,光亮如新的漆色和精美的纹饰让人赞叹不已。小心翼翼地排干棺内积水并尽可能地清除棺底的细泥,让文物和人骨骸显现出来。绘图照相之后,便由项剑云同志按单位取出遗物,其他同志则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进行文物的现场保护工作。铜、铁等金属器用柔软的纸层层包裹,木椟、梳(图4)、篦等木器则浸泡在清水中,待运回单位后再进一步的清淤去污渍和辨认的工作,并将清理出的3号棺运回市博物馆待次日整理,现场继续留人看守。

7月9日一大早,考古工作人员将昨日获得文图资料和文物再次大略检查了一遍,有了一些新的收获,如进一步发现在墓葬形制上,北椁室内2、3号棺形制一致,棺体最大,1 号棺则略显小,但亦大于南椁室内的4号棺。如在文化遗物上,2号棺内有龟钮铜印桥钮铜印各1枚,西汉五铢钱若干,木椟记载有河南太守,河南都尉,弘农郡太守遣史拜谒墓主的内容。少了现场的喧闹与繁杂,,项剑云同志和考古部的其他几位同志开始清理唯一没在现场清理的3号棺体。棺盖与棺体两侧各用四个束腰的榫固定在一起,去掉盖板颇费了一些功夫。盖板下又发现一层较薄镶嵌于棺内的平板,它不像2号棺那样已破损,本身非常完整,将棺内严严实实地遮盖保护起来。在揭露棺盖的过程中由于长期浸泡,木质不如以前结实,掀开一个裂口,断裂处木色如新。"哎呀,那不是一只脚吗?",在现场观看开棺的博物馆职工孟娟娟喊道。博物馆领导听到报告后高度重视,紧急上报这一情况,积极联络古尸保护方面的专家,按照他们的提示和意见,请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专家将古尸暂时浸泡在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并周贴冰块持续降温。随后,古尸被移至市博物馆展厅内一角专门为其搭建并配备业台空调。3号棺随古尸出土的龟钮铜印,印文清晰,明明白白告诉人们她的名字叫"凌惠平"。医学专家初步确确认∶古尸为女性,年龄约40 出头,皮肤大部分已变成棕褐色,局部灰黄,有一定的弹性。曾为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辛追"描绘图像的中国刑警学院教授赵成文根据"凌惠平"的相片绘制其头像,图像显示她不同于"辛追"的雍容华贵,有着自身的典雅气质。

目前进行的考古学、医学等多学科研究为我们初步揭示开双龙汉墓的年代及"凌惠平"的身世谜题。考古学研究表明该墓的时代为西汉中晚期,距今约2000年。墓男主人"东公"及女主人"凌惠平"随身的龟钮铜印表明他们的身份不低,而且当时的"东海太守"、"河南都尉"等地方高官也曾派下属官员拜访。按照汉代的礼制与官员等级制度,俸禄在 2000石或侯一级的贵族、官员(约相当今天的地区专员),才享用龟钮铜印。双龙汉墓墓室构筑制作考究,墓穴壁修整平整,椁室和墓壁之间填充致密的青色膏泥,椁室盖板下用长方形的薄木版铺设一层"天花板",从而形成一个坚固而又宽阔的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前荣华富贵的居住环境。它和该墓出土大量精美的器物(漆器中仅女性使用的盒就有圆形、长方形、马蹄形等多种形状)和漂亮纹饰(栩栩 如生的老鼠、行云流水般的云气纹),充分地反映了汉代厚葬的社会风气和墓主人突出的身份。(图5、6.7、8、9、10)墓中随葬有木俑。双龙汉墓共埋事四位死者,她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2号棺内的"东公"与3号棺内的"凌惠平"现在已确定为男、女主人,而1号、4号棺内的死者骨骸朽烂严重,但其中随掉的多为女性用品,推测两人可能都是男主人正妻之外的妾一类的身份。而且,葬具大小及制作水平都比"东公"和"凌惠平"(两者一致)要小和差一些。

2003年6月份,在上海、南京的古尸研究及医学专家的主持下.对汉代女尸"凌惠平"进行了扫描和尸体解剖,为"凌惠平"提供病理学和体质人类学上的资料。扫描表明其左眼球比较完整,脑组织尽管小了,但仍清断新可见。测量结果是身高1.58米,体重25.5公斤,头发发根清晰,皮肤除局部有破损,大部分保存完好,肌肉牵拉有弹性和韧性,脊柱很直,足底纹路清晰。解剖结果表明,脑组织萎缩约1/2,但保存完整,大脑额叶沟回清晰,小脑呈碎块状,三叉神经也保存得非常完好。女尸内脏器官保存完整,虽然都连在一起,但心、肺、肝、肠都看得清楚。专家还截取了皮肤、肌肉、肌腱、坐骨神经等切块或切片,以备进一步研究之用。女尸的肺部呈灰色,似乎存在炭类物质,初步分析可能与她生存的小环境即家庭有关如家中常用取暖手炉或生炉子等造成室内传染所致。女尸牙齿保存完好的有 28颗,但磨度要比现代人大,可能与当时人们大多吃粗硬的有关。据对棺液样本的测试,与pH值为5.18的长主堆汉代墓葬的发现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凌惠平”能在适合细菌生存的碱性环境中完整保存,还需要医学上更多更进一步的研究。但已有的线索也为我们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些途径。首先是汉代墓葬的发现何其多,而古尸的发现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似乎在暗示了"凌惠平"的保存成因的偶然性。特殊性;其次,从墓葬的水体环境考察,海州一带历来深受海水的影响,离墓葬约2公里的孔望山就因孔子登山望海而得名。而现在该墓葬水体酸碱度和墓葬及棺内液体的酸碱值大约一致,均呈弱碱性。目前,据考古发掘研究,只要处于地下水经线以下,古墓葬及墓主棺内就不可能不留有大量的水。换言之,即使"凌惠平"采取了防腐措施,棺液也不可能是埋葬时就放入其中的,而是长期处在海水水位线以下而慢慢地浸透进去的。第三,双龙汉墓四具遗骸中,为何仅有"凌惠平"能"独善其身",而古代男权为尊的社会里男主人"东公"又不会幸免呢?在大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就不可能不从细微之处来分析。"凌惠平"所在的3号棺,保存最为完整,丝毫无损,在厚重的棺内顶部还有一层密封极好的、厚约1厘米的所谓"密封板",而男主人"东公"的同样的"密封板"已损坏。1号、4号棺则无,加上棺内满满的液体,又排斥了空气,为她的保存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可以说,"凌惠平"的发现是历史偶然性造成的。

人们仍有许多疑问,诸如女尸不腐的原因、她的身世之谜、死亡原因、身体健康状况等,以及双龙汉墓所反映的西汉家庭结构和不同人的身份地位,这些谜团将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解开。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周锦屏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