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欢迎访问连云港山海旅行社旗下专业旅游攻略网站!

客户服务热线:7:30-22:00

181-1521-0001

您当前位置: >>住宿美景>>连云港孔望山风景区--摩崖造像

连云港孔望山风景区--摩崖造像

来源:连云港旅游 | 时间:2021-6-6

连云港孔望山风景区之孔望山摩崖造像位于南麓最西端,依山岩的自然形势雕成,开凿于东汉,1988年1月,孔望山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可识并已编号的图像有105个,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山崖上。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5_副本.jpg


连云港孔望山造像群像有三种:浮雕造像、小龛内的线刻画像和附属于浮雕造像的台座和灯碗。最大者高1.54米,最小者高0.1米。其中佛教题材主要有57个人像组成的“涅槃”图和“舍身饲虎”图以及立佛、坐佛、弟子、力士、供养人像等。佛像的肉髻、手印、结跏趺坐式等皆清楚明白。还有门亭长、施主、宴饮、乐舞、杂戏等世俗图像。人物的衣、冠及用具皆具汉代的特征。画面最西侧头戴武弁大冠、双手捧盾的“门亭长像”,高1.7米,宽0.95米,画面正中背有浅龛、头戴武弁冠的“施主像”,高1.45米,宽0.85米。画面正中最高处头著“戴胜”端坐“穴处”的“西王母像”,高1.05米,宽0.98米。这3尊像尺寸最大,在整个画面中十分突出,与其特殊的身份有关。有人曾提出这3尊最大的雕像属道教造像。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11_副本.jpg


连云港旅游景点孔望山摩崖造像大部分为凸面线刻,整个物象的轮廓呈一个凸出的平面,眼、口、鼻、衣纹等细部用阴刻线条表示;有的像沿轮廓线向外凿去一圈,宽 2厘米以上,这种技法有人称作“剔地浅浮雕”;龛室中图像如宴饮图等系单线阴刻,涅槃像中的佛陀等图像则属于高浮雕。这些手法在汉画像石中都较常见。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4_副本.jpg


经国内权威的考古专家考证,孔望山摩崖造像刻于东汉末年(公元170年),是比建元二年(公元336年)的敦煌莫高窟佛教图像还要早200年的东汉文物,堪称我国最早的摩崖佛像,誉为“九州崖佛第一尊”。


连云港孔望山石刻1_副本.jpg


1981年7月,赵朴初先生看到了学术讨论会的有关资料和图像拓片,以其佛学大师的独特视角,激动地为之题词,挥毫写下了《题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道出了孔望山摩崖造像在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特殊的文史价值。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1_副本.jpg


连云港孔望山除了造像群这一宗教遗迹外,还发现了其它的类似遗迹,亦有道教也有佛教的东西。在造像群东南侧不远处有一汉代高大石象,它体型雄健浑厚,神态温良驯善。石象左腹刻脚带脚铃,手持长钩的象奴。以钩驯养家象属汉代常见之术,驯象用钩与大象则常见佛家经典和佛事活动之中。石象四足下,均刻出仰莲一朵,更表明了石象佛教题材的性质。再往南较远处,便是汉代的石蟾蜍。战国秦汉,直到魏晋,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对有着超自然的神灵信仰的人们来说,只要是免灾降福的,佛祖、上帝、道尊与蟾蜍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连云港孔望山石像3_副本.jpg


位于孔望山之颠的杯盘刻石,其形如砚台,故俗称“砚石”。据考,该石系为汉代人祭祀东海神君之物,是研究我国道教起源及其早期活动的珍贵资料。